airport724 wrote:
相比CMOS,底片並...(恕刪)
不是在講像差修正嗎?尤其是短鏡後距的情況,
怎麼變成斜射光了?
如果只是要修正斜射光(邊角失光),
數位時代跑一下內建的暗角修正快又簡單,
不用繞那麼遠路。
現在就是看曲面感光元件,
是否就跟人的視網膜跟水晶體一樣,
能夠靠很簡單的光學結構就滿足變焦、像差、邊緣畫質修正等等需求,
成本降低(才能抵銷較貴的感光元件製程),也才有賣點啊。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不是在講像差修正嗎?尤其是短鏡後距的情況,
怎麼變成斜射光了?
如果只是要修正斜射光(邊角失光),
數位時代跑一下內建的暗角修正快又簡單,
不用繞那麼遠路...(恕刪)
邊角失光問題可大了。
感光器收不到光線,你就算拉回來也沒該有的 DR。
是啦,當然什麼都可以用數位修正,開到最大給他修到認不出來。
如果是要講這個前題,那大家就不用再講下去了。
邊角吃光加倍,最大的優勢自然是小光圈照樣能有高快門。
同樣光圈下,有些很罕見的讓進光量提昇的招術。
曲面感光更有效利用現有光,是其中一招。
因為邊角修正的問題獲得解決(或部份解決),
間接使得光學設計上不用那麼多鏡片做矯正,
因此透光率提昇,同快門下進光量也會提昇。
最後結果就是,即使用小一兩級的光圈,卻仍然有一樣的快門速度。
那對於需要輕小設計的隨身 DC 來說,簡直就是殺手級功能。
-= 散仙 =-

經凸透鏡所形成的像平面,是曲面弧形的。
為了讓它清晰地投射在平面CMOS上,故而鏡頭裡必須加入其他鏡片修正(當前做法)。
這樣鏡頭的鏡片增加,也就成本增加、製造更複雜、重量更大了。
曲面CMOS的理想,就是要讓鏡頭裡只存在"必要的鏡片",修正用的鏡片減少、甚至沒有。
------------------
感光片邊角斜射光問題,對底片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但對CMOS而言,就是失光、繞射..等難以忽略的問題。
曲面CMOS的理想,是要讓整片CMOS的受光度都一樣,無中央與邊角之分,因為對每一單粒CMOS來說,光線都是直角入射的。
-------
我想,除非CMOS曲面曲度能隨鏡頭資訊隨意調整,否則鏡頭不管長焦短焦定焦變焦,還是必須把"像平面"調整到符合CMOS的曲度,才能讓CMOS上每一單元平均受光與準焦,這樣一來也是要加入鏡片修正,可能增加數量少些就是了。
就一個使用者而言,對相片的邊角失光與畫質改善或許感受不大,但鏡頭重量與體積,如果真能減輕個三四成而無損其質,那就意義非凡。所以我個人對曲面CMOS的想像與期待,是著眼於新鏡頭在重量、體積、價錢方面的改善,更甚於對邊角畫質的期待的。
沒看到實品只能瞎猜,或許有一天,這種相機與鏡頭真能整套完整量產,到時再來看看我們的臆測有多少是對的。
======
突發奇想補述:
如果把鏡頭、快門、CMOS做成一體卡式,
以後相機機身只負責後期影像處理晶片、電源、記憶卡、控制介面,
這樣不但解決COMS曲度問題,以後相機也就沒有全幅、APS..之分了


買鏡頭就含快門與CMOS,怕貴嗎?只要量夠大,電子晶片是最便宜的東西了。
這點子要能成真,可讓SONY晶圓廠賺死了...
胡思亂想不花錢....



cchangg wrote:
邊角失光問題可大了。感光器收不到光線,你就算拉回來也沒該有的 DR...(恕刪)
我覺得這樣講就誇張了,
CCD能夠接受直射光雖然「理論上」最好,
早年4/3系統在推的時候,也是超級強調直射光,
但這樣的訴求,這幾年漸漸沒有再被提出。
再說大家拿數位機身接傳統鏡頭的例子太多了,
這些舊鏡頭僅針對底片時代設計,應該不太重視直射不直射,
但拍出來有特別差嗎?似乎也還好。
所以曲面CCD,要解的不全然是直射光,
而是省掉把成像「修正」成一個平坦焦平面所需要的額外鏡片成本,
不管是價格上或是鏡頭體積上。
這部分能有多少空間?真的把CCD變成曲面(還是固定的曲面)就能完全解決嗎?
是只能應用在定焦、小型的鏡頭上(如手機鏡頭),
還是連135全幅這些機身都能受惠?
難不成要全面設計所有的鏡頭?
都還值得觀察。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