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SR5」 2015年54Mp感光元件將是Sony第一個非Bayer式sensor

diffusionless wrote:
還請教,現在sony不是早已經用oled做,那來ovf...(恕刪)

我手上的 A900 是 ovf. A850 也是吧!

總之, OLED 的缺點沒改善前, 我是不會虐待自己的眼睛滴!

我承認是老頑固, 下一部機應該會是 SONY 的專業機.

我猜會是 3600 萬畫素以上.
------------------------------------------
還有, 樓上說中片幅機要退休的! 成像品質差很遠啦,

就算是用 Leica 等拍出的一群照片中, 還是能輕易的挑出哪一張是中片幅拍的,

都用一級好鏡來比較下.
如果在 135 內塞入 54MP 以上....
那現有的鏡頭不就全都要投降了.... @___@

該不會 APO 的定義還要再喬一下吧,
畫素密到連 APO 鏡都罩不住....

我的想法是:如果要吃的下 135 54MP,那鏡頭只好再更大顆一點。
用 120 鏡頭的方式去設計,然後取中間精華的 135 區塊...
(就像 4/3 可用 135 去設計後取最中間那一小塊)

一如 FE 鏡怎麼都小不下來....
(因為 Sony 跟 Zeiss 先打好招呼,畫素超高,做鏡頭小心!)
未來這種 54MP 專用的鏡頭恐怕也會是「貴重」物品一顆...
-= 散仙 =-
cchangg wrote:
如果在 135 內塞...(恕刪)


54MP FF不會太困難,跟現在的24MP APS差不多而已
新的兩顆Zeiss Apo都沒問題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Horology wrote:
54MP FF不會太困難,跟現在的24MP APS差不多而已

困難的是變焦鏡都會死很慘吧,定焦鏡中心應該都還撐得住54MP,但邊角就不一定了歐
junk89 wrote:
困難的是變焦鏡都會死...(恕刪)


想要高畫質本來就是機身跟鏡頭的互相搭配啊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Horology wrote:
想要高畫質本來就是機...(恕刪)

我的意思是SONY即使出了54MP的機身,但變焦鏡幾乎都撐不住........那這種機身出的機會就不大
對SONY而言,找批軟體高手,好好設計一下IDC來解RAW應該比出54MP會得到更高的畫質

stephenchenwwc wrote:
唉! 我要 PO 幾...(恕刪)


這位大大有必要那麼激動嗎?
這片感光元件到底是什麼根本還沒人知道吧

如果就個人來看
類x3的設計並非不可能

1.
cn兩家的專業領域很穩
阿花系列久攻多年都攻不下
而且專業機身和鏡頭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換個方向可能會比較好
所以這幾年改以微單、DC為發展重點
果然有好成績
以此思維來看
類x3的設計在畫質上肯定大大超越現有的各種ff
看看死馬的小dp多威啊
如果可以順利克服x3的各種問題
未嘗不是一片新藍海

2.
$ony這幾年一直走價格戰
類x3的感光元件對於鏡頭的要求比較低
或許可以讓鏡頭價格也降低很多
如果可以用死馬的價錢卻買到超越d800的畫質並有著好用的機身性能和高iso
對大部分一般用戶應該是很有吸引力的

當然大大也不用太激動啦
這片感光元件到底是什麼根本沒人知道
只是閒聊罷了
搞不好跟我們想的完全都不同
哈哈
Weilli wrote:
Snyalpharu...(恕刪)


SAR說的是 not been designed with a classic RGB (Bayer) pixel structure

SONY 2011年發表的 F65 用的那片就不是傳統的Bayer排列了阿

阿凱 wrote:
到底會是什麼東西現在...(恕刪)

如果ff 54 mp價錢只要機背的一半,體積,重量也一半,畫質不差
你是老闆你會買那個?

stephenchenwwc wrote:
我手上的 A900 ...(恕刪)

那應該很清楚這兩台都是上一代過去式,最新SONY 旗鑑機A99早已經DSLT,整體趨勢是很明顯,至於為何要往DSLT,也應該很清楚。


另外,格式大小的解析差異是來自初始影像大小,只是說現在數位感光元件來說,即使是全片幅的中片幅IQ 180其實也只是到645大小而已。

本身畫素發展也同受限電子元件S/N問題,大元件發展即使成本可以達到,但也無法像大底片那樣發展。





在解析部分,實際上畫素多少,只是在於對於原本鏡頭投影在上影像進行解析而已,畫素越高只是越接近原本鏡頭原貌,並不是畫素增加影像解析,只是增加對鏡頭解析。


對於光學來說,解析上限是來自繞射像差限制,所以越高解析鏡頭,本身最佳光圈位置會不斷往大光圈移動。


這個和不管是底片,在早期模糊圓定義從C.O.C.=d/1000,後來隨著底片解析力提高,變成d/1500 甚至到D/1800,也就是隨著解析越高,其景深也越來越淺。
在電子顯微鏡是類似觀念,景深使用的是D=2r/tan(a),r是電子束或分辨率。
電子束或著分辨率越小,表示其解析力是越高,其景深是越淺。




微震動影響目前在36MP下,就實務來說還可以應付,但是在繼續下去會如何,是無法預知。



所以就這裡面來說,OVF或OLED是最次要問題,就現階段來說DSLR這部份反光鏡與OVF在這部份就已經是較不利。

也就是像RF或著無反系統,在後面要繼續發展的限制來說,還是比較有利。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