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問~NEX接FE鏡會有什麼效果??


450 wrote:
焦段等效,光圈也等效


光圈是一個比值 , 也是決定曝光的要素

標示多少就是多少 , 不會因為焦段的換算而有改變

pei621 wrote:
喔… NEX接 E ...(恕刪)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但是一堆人越用越複雜。

其實那些換算只是為何了解拍攝範圍有多少!


因為單純焦距是無法知道拍攝範圍是多少,因為不同片幅可以成像狀況是不同。

像是150mm是廣角 還是標準 或望遠鏡頭?



看到這顆Schneider 150mm f/5.6 Apo-Symmar L

上面75度就是視角,這是一顆大型相機的廣角鏡頭。

拍出畫面




也就是並不是這個世界以35mm系統作標準,而是一般人使用來說35mm系統是最廣泛,所以利用35mm系統的焦距和視角對應關係,來讓人理解拍攝畫面狀況。





透視、距離 與焦距,在實際拍攝畫面影響與關係!

1.
這個是D800E+28mm畫面


這個是D800E+180mm畫面




這個是28mm裁切出約180mm畫面,這個就是所謂等校視角180mm
也就是假設有一個小感光元件使用28mm拍出這樣畫面,我們就會說著這個畫面等校焦距180mm






kuobba003 wrote:
光圈是一個比值 , 也是決定曝光的要素
標示多少就是多少 , 不會因為焦段的換算而有改變


焦長更是一個絕對值
標示多少就是多少,不會因為視野的大小而改變

但是既然可以接受 "等效焦段" 這個名詞
為何不能接受 "等效光圈" ?


焦長明明就不同,哪裡等效了?
喔~原來是因為視角相同而等效阿~

既然如此
景深相同的情況下
說光圈等效又有何不對

450 wrote:
焦長更是一個絕對值
標示多少就是多少,不會因為視野的大小而改變

但是既然可以接受 "等效焦段" 這個名詞
為何不能接受 "等效光圈" ?


焦長明明就不同,哪裡等效了?
喔~原來是因為視角相同而等效阿~

既然如此
景深相同的情況下
說光圈等效又有何不對


因為這是目前大家談論都是建立在 FF 這基準上

所以焦段(視角) 都會去進行換算 , 方便溝通

而光圈是決定曝光值的要素 , 相同曝光值下 , 這改變會直接影響快門或是 ISO

如果有等效光圈 , 那是不是也有等效快門 ? 等效 ISO ?

為了不要複雜化 , 個人比較會接受 景深效果相同的說法 , 但光圈依然是光圈
舉一個DC的例子來說明, 可以先跳脫 APSC 跟 FF 的原有的既定印象...

SONY DSC-RX100 (感光元件大小是一吋), 原廠規格是這樣標的
光圈 F1.8 - 4.9
焦距 10.4-37.1 (35mm 等效 28-100mm)

如果有人說, 哇...這等於是 28mm F1.8 大光圈吔...我想雖然這是一台成像品質不錯的相機, 但上頭那一句話一定也會在這裡被砲半天...

為什麼, 因為我們知道感光元件小, 鏡頭小, 要有高成像品質有一定限制 (沒說一定差...)

那我們來看, 怎麼把上面 RX100 的規格換成習慣的 FF 規格

等效焦距(段), 或稱等效視角, 比較沒有爭議, 成像的大小與全幅相機成像大小等同下的全幅機焦段...所以焦距10.4, 在一吋感光元件的成像大小, 在 FF 感光元件要一樣的成像大小, 焦距是 28mm, 所以等效焦距, 等效焦段, 或等效視角, 是 28mm

而光圈值的定義, 可以看下面的文章...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BDMHZVA0BTQ%3D

有效f值 = 像距 / 入瞳孔直徑

為了方便討論及理解, 我們做以下的簡化

像距簡化為焦距或所稱的焦段
入瞳孔直徑簡化為光圈直徑或更簡化為鏡片直徑

RX100 在最廣角端焦距是 10.4mm, 以光圈值 F1.8 來看, 光圈直徑是10.4 / 1.8 = 5.7mm, 而如果是 FF 相機, 上面提到要有一樣成像大小的焦距是 28mm, 要達光圈值 F1.8, 則光圈直徑必須是15.5mm, 那可知這個鏡頭會大得多 (還是強調是簡化的計算, 但概念上OK)

那, 為什麼FF需要比較大的光圈尺寸, 才能達一樣的光圈值呢?? 答案也很簡單, 因為焦距 (應是像距, 但我們為討論簡化成焦距), 較大, 光的強度與距離成二次方反比, 所以進光量要大, 才有辦法在相對於 DC距離較遠的感光元件上正確曝光.

那, 有沒有等效光圈????

名詞是人創的, 所以沒什麼不行, 而該名詞如果要用於溝通, 要有明確的定義, 如果以網友分享的 DPview 的文章, 所謂等效光圈的定義看起來是

該 "光圈直徑(不是光圈值)" 套用到 FF 等效焦距時, 所得的光圈值

例如 RX100 上面算得在10.4mm 焦距時, 光圈直徑是 5.7mm, 而5.7mm 套到等效焦距 28mm 時, 光圈就是F4.9

而這個等效光圈的意義, 就是將光圈值的大小比例, 換成一般使用者習慣的光圈值, 因為一般使用者, 會將鏡頭的最大光圈值, 當成是鏡頭成像品質的參數之一...

也就是說, 將 10.4mm F1.8 的規格, 簡化為其工藝水準大約等於 FF 28mm F4.9 的工藝水準...
我的看法不同,能量會依照距離遞減

有效f值 = 像距(焦距) / 入瞳孔直徑

1.8=10.4/5.7

1.8=28/15.5

所以以上有效f值公式是在表達每單位接受能量

當像距(焦距)越大時,需要更多的光能量(入瞳孔直徑越大)才能夠達到每單位接受能量都一樣

darrenwang66 wrote:
也就是說, 將 10.4mm F1.8 的規格, 簡化為其工藝水準大約等於 FF 28mm F4.9 的工藝水準


所以我認為darrenwang66以上的說法是錯的。

這是用4.9=28/5.7 這是把入瞳孔直徑5.7的總光能量投射在焦距28上,那當然每單位接受能量只有4.9
ppwa wrote:
不知道打出等效光圈的始作俑者從哪裡學來的這個專有名詞,或者是自己自創的??
如果有人基本知識不夠,建議去看看一些攝影的書籍加強觀念
現在網路一堆錯誤的訊息,甚至有人很厲害會自創名詞

請問你用的哪個名詞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darrenwang66 wrote:
舉一個DC的例子來說...(恕刪)

這樣是會有問題!



因為這裡等校焦距標示焦距長度單位,實質算視角,但本身是因為視角本來就是和片幅與焦距成三角幾何關係,也就是
視角=2arctan(2焦距/感光元件對角線),視角計算是本來就需要片幅尺寸。




等校視角是依這樣視角和片幅關係,做相近三角形產生出來所謂等校視角。

上面這個是之前以CANON為例的圖。



也就是那個乘除,本身是在於幾何三角形計算:
達到同樣視角,就會產生相似三角形。
小三角高:大三角高=小三角底:大三角底。
高就是焦距,底就是片幅對角線長度。
大三角高=小三角高X(大三角底/小三角底)
所以一般向APS換算等校焦距=焦距X1.5,是這樣得來。










光圈如下


一般會表示焦距/入射瞳孔口徑,片幅參數在那邊,在片幅上面又有怎樣關係?
如果是要以景深作為基礎,本身片幅會有模糊圓影響,但是其中還有受到物距 焦距等參數。





















StrongLemon wrote:
所以我認為darrenwang66以上的說法是錯的。

這是用4.9=28/5.7 這是把入瞳孔直徑5.7的總光能量投射在焦距28上,那當然每單位接受能量只有4.9(恕刪)


其實我完全同意您的說法...不過應該是倒數, 也就是 1/4.9, 如果較大光圈F1.8 時的能量比例就是 1/1.8

我所謂 "將 10.4mm F1.8 的規格, 簡化為其工藝水準大約等於 FF 28mm F4.9 的工藝水準" 是猜測網友分享的這篇文章中所賦予等效光圈的意義....但我個人不認同這樣的換算法.....

http://www.dpreview.com/previews/sony-cybershot-dsc-rx10/

darrenwang66 wrote:
其工藝水準...(恕刪)

光圈雖然是曝光參數與光學定義,但本身F光圈是幾何尺寸標示意義,T光圈才是真實進光標示意義。


對於光學來說,不同成像圈,本來對光學設計上就是天差地遠,光圈也是同樣,只有在相同成像圈才可以比較光圈,大片幅雖然大光圈難做但同時可以縮光圈的程度可以縮到很小,而就光圈參數來說,以球差來說,若是三級像差它是三次方等級非線性變化。






等校光圈

若要表示進光,本身它是和片幅沒友直接關係,曝光參數是不會改變。
要表示景深,本身還有受到其他參數影響,例如當物距都是無限遠時候,能直接表達景深多少數字。
要表示工藝,那更是難上加難,這裡是面非常複雜,否則也無法理解意義。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