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l640707 wrote:等著看55F1.8跟...(恕刪) Zeiss在官方部落格的文章有進一步說明http://blogs.zeiss.com/photo/en/?p=4260簡言之Planar結構雖然在中段光圈可以提供不錯的品質,但先天上就有難以克服的問題為了再進一步提升大光圈的表現所以才改用更複雜的Distagon結構這顆鏡頭雖然用Distagon但變形控制卻比市場上的Planar鏡頭都要好
近二年不好容易自Nikon跳到Canon,逐漸建立起對Canon的熟悉與偏好,心想等日後Canon推出平價FF DSLR,但觀看Canon牙膏慢慢擠的作風,對照Sony的慷慨大放送,Sony A7R的畫質及售價真的很吸引人,喚起我想自Canon跳到Sony的念頭.可惜對Sony的鏡頭接環種類實在是花煞煞,可支援的鏡頭品牌也是花煞煞,Sony的鏡頭售價也不便宜,要跳入Sony A7不難,但後續買鏡頭的花費可能要讓人加倍奉還.
lml640707 wrote:我想CONTAX G...(恕刪) 這位 仁兄的 g1+G35 真的是很令人期待 G35 在 a7r上的表現 http://blog.yam.com/ichimura/article/21623293國外 a7R 試拍http://briansmith.com/sony-a7r-field-test/話說 不出 F2.0 是不想踩到自己的 RX1r 嗎 ??
lml640707 wrote:等著看55F1.8跟...(恕刪) SONNAR和DISTAGON都是屬非對稱型 ,而PLANAR或BIOGON等則是對稱型。對稱型設計,本身好比一顆完整境頭切成數塊,再分別利用低色散凸與高折射凹,作前後對稱式像差修正。PLANAR本身最大優點就是可以做到小型化,其中PLANAR就是指其像場平整。只是這種PLANAR對焦模式就會需要整個鏡祖或前鏡祖移動,否則其對焦過程像差修正會偏離。而本身是互相克制,所以通常很難完全消除一些像差,而變動部分主要是在後面來調整像差分布。就LEICA所說 F2.0左右是可以完全消除球差,但F1.4是必須妥協。如果要做內對焦,本身設計上會大幅提高,在本身自動對焦設計上是不利,在成本與設計上已經相當成熟。CY 手動鏡時期全鏡組對焦,85/1.4 PLANAR 6片5群,濾鏡是用67mm1 m – ∞contax N自動鏡時期內對焦設計 85/1.4 PLANAR 10片9群,濾鏡是用82mm!0.83 m– ∞如果把DISTAGON想像為一顆對稱行結構,利用凹鏡組來增加鏡後距。那SONNAR就是反過來,好比是前面凸鏡祖,將低原本焦距鏡頭鏡後距。本身過去RF時代,ZEISS是做SONNAR 和LEICA 雙高斯分別發展大光圈,SONNAR本身介面較少,在鍍膜時代不發達有著重要影響,這種在大光圈才採用高折射玻璃(也同時代表較高反射率)顯得結構優勢。後來在進入SLR時代,因為反光鏡緣故,標準鏡頭很難採用SONNAR結構設計,通常是較長焦距鏡頭才有足夠鏡後距。不管是PLANAR或SONNAR,本身作為標準鏡頭都是很早就有,只是SONNAR鏡後距會較短,所以通常是在無反才看到。DISTAGON則是現在才有,大部分只要使用在廣角鏡頭,是在於本身廣角鏡頭,視角大,像差種類多,特別SLR系統鏡後距限制,除了早期像2.1cm F4這種過渡時期把RF設計拿在SLR使用外,大部分廠商還是只能利用反望遠結構來設計廣角。一般也都知道,凹鏡組本身是發散光線,而凸鏡祖是收斂光線,通常會利用低色散凸鏡+高折射凹鏡組作為消色散設計,兩者是根據折射高低落差互相配合,也就是越高折射配超低色散鏡片。而大光圈鏡頭本身是避免不了高折射玻璃,DISTAGON本身在前面凹鏡組部份,通常會使得這方面色差修正需要大量特低色散材料,也包刮其中凹鏡組部份,而焦距越長其需要相互修正鏡祖也同時增加。粉紅色是異常低色散材料。distagon 廣角系統可以看到低色散鏡片會凹凸鏡祖交錯設計PLANAR與SONNAR 長焦鏡頭通常會較單純有低色散凸鏡祖+高折射凹鏡組來修正色像差,一般望遠鏡頭造價昂貴主要也是前面大口徑低色散鏡片。而標準鏡頭DISTAGON 55mm F1.4,本身可以用35/1.4模式保持開放光圈球差。使用12e/10g,6片異常低色散玻璃+一片非球面鏡片,超過一半以上都是特殊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