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SONY A99消息曝光來自日本CAPA雜誌(有圖)

小葉叔叔 wrote:
我對鏡頭比較感興趣
50MM1.2的自動菜頭
哇!!!!!!
流口水~~~~~~
價錢應該也會讓人嘴巴闔不起來


只需知道一點
德國的菜絲/Leica,是沒有AF的
AF都是別人做的
至少M135型系統沒有(Leica S2是另一系統,暫時不提

除了Leica在加拿大有螢石廠之外,Leica/菜絲,並沒在海外設廠 ← 這部分我可能記錯,請前輩補充
smd747gmail wrote:
D800的36MP你看說明書建議的鏡頭都是更新的G鏡,
解像力不足的很慘,底片的解析度約只到24MP,還有在底片的時代洗成24/26吋的人少之又少,
也不會太計較了,可以看到18-55KIT在5N跟7的狀況,在5N還OK在7就慘了,
SONY算是目前FF中最沒本錢用36MP的,除非鏡頭也跟NIKON大量更新...(恕刪)

我前面才再說請『psyclonzero』這位朋友看事情千萬不要只看一面,
的想不到您也要讓我也說這句話了…
為何您可以如此肯定SONY目前的高端鏡頭會經不起36MP的洗禮呢?
為何您可以如此肯定拿NEX-7的人都只會掛著Kit鏡在拍照呢?
SONY敢作高畫素的機種必定有他的道理,高畫素能榨出鏡頭多少能力這真的不需要我們去操心,
留給廠商去煩惱就好了,我們去選出適合自己的工具才是比較重要的。
看一件事可以在站在更客觀的角度上去看,或許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說不定。

luckyfullhouse wrote:
哈哈 大大這句話實在...(恕刪)

聽說他老人家說歸說,結果還是買了台高畫素的無敵兔在用…

ξ( ✿>◡❛)▄︻▇▇〓
sunnazi wrote :
我前面才再說請『psyclonzero』這位朋友看事情千萬不要只看一面,
的想不到您也要讓我也說這句話了…
為何您可以如此肯定SONY目前的高端鏡頭會經不起36MP的洗禮呢?




「點名」是很嚴重的事
我那句講G鏡不行了?

同一塊cmos,你可以看一下Nikon D800
能滿足的鏡頭並不多
sunnazi wrote:
我前面才再說請『ps...(恕刪)


我真的不知道SONY的道理是捨?

高畫素像A77/A65那樣的結果,連NIKON D3200也在24MP這邊我覺得表現也...

很精彩的24MP RAW100



ZA的定焦我認為在解析度上沒問題,變焦鏡上應該不見得能勝任,

btw SONY的高端鏡也沒幾支

85ZA跟135ZA我覺得比較有特色

可以參考一下24-70ZA的這篇比較

24-70ZA比較
LEICAQT & XT-10 & X70
psyclonzero wrote:
只需知道一點德國的菜...(恕刪)

印象中好像只有LEICA S2是具有自動對焦的數位中片幅系統。

其他像是CONTAX N CONTAX 645等是ZEISS和日本合作才推出自動對焦機身。

而像HASSELBLAD的V系列也都是手動對焦中片幅系統,後面H系列和FUJI合作也才開始有自動對焦系統。


其實也和LEICA當初不發展自動對焦技術有點關聯,就是自動對焦技術就算目前還是有不準率與問題,過去自動對焦技術限制較多鏡頭光學設計妥協,而後期自動對焦技術發展就突破許多。
所以像ZA鏡頭來說,主導或專利權會傾向SONY來決定,也是在於自動對焦技術有較多設計難題。




另外針對
psyclonzero wrote:
鏡頭不夠用了
Dynax / Alpha的鏡後距短,機身防抖,多角度Live view
最適合轉接手動鏡了

先不提轉接老鏡,Alpha AF該怎辨?解像力不夠...(恕刪)



所謂照片解析是由鏡頭解析+感光元件或底片解析所構成。
鏡頭解析是指可以解析各種空間頻率光學訊號的能力,所以在一般鏡頭會有MTF參考。

實際上解析過程是互相牽制。

假設一個感光元件只有一個畫素,它實際也只能對應一個色彩,也就是鏡頭其他頻率訊號,是無法解析。
所以隨著感光元件的解析度提高,實際上是越來越接近一顆鏡頭原本可以還原空間解析,也就是假設感光元件解析力是無限大,那實際上是表示可以完全呈現鏡頭解析力,他是隨著畫素增加慢慢趨近理想值。

當然現實不會那麼理想,因為電子元件有S/N問題,當雜訊太高就越來越難獲得有效S/N,這個並不是單單高ISO性能,所以元件也確實有畫素提高限制,而越小元件本身背景雜訊較低,通常可以容許畫素密度就可以較高些。





一張照片用100MP和1MP的36X24mm感光元件來拍,他光學訊號還是在35mm元件上,只是其中紀錄畫素不同,所以所謂100%檢視,並不是代表原照片此吋,原始尺寸都還是36X24mm。
100%檢視那個只是一個顯示畫素來顯示一個紀錄畫素,在實際操作就是放大動作,這個也就是為何有些人覺得鏡頭解析力跟不上的指控。

但實際上,越高畫素的元件,只是紀錄較多更高頻的空間訊號,而越高頻訊號本身是越容易受到震動干擾。
另外低畫素在面對稍高空間頻率訊號就會出現取樣上干擾現象,也就是看到MOIRE現象,所以通常就會用LPF(AA FILTER)來除掉這些高解析訊號。




講白一點,高畫素會覺得糊是在於模糊圓問題,這部分打從底片時代就是這種限制造成商業攝影是大型相機天下原因之一,這個起始感光元件大小越大,本身模糊圓也越大,也就可以容易較大放大倍率。
可以參考底片機:徠卡能比得過低端中畫幅嗎?
LEICA是在於一開始鏡頭設計在這方面就預設較嚴苛,所以可以容許放大率較高於其他35mm系統,但還是敵不過尺寸效應問題。

所以低畫素只是因為在放大就會產生鋸齒狀畫素部份,所以看不到模糊圓問題而已,而現實上反而是高畫素讓感光元件可以記錄較接近鏡頭原有訊號,只是畫素太高會有有效S/N比問題而限制畫素增加。





smd747gmail wrote:
我真的不知道SONY...(恕刪)

這個連結我有看過......結果我去買了SONY 28-75F2.8
結論好像是24-70ZA在28端小輸28-75,24-70ZA在70端贏28-75
但這只是比解像力而已,ZA鏡的發色並不是28-75可以比擬的
不過我還是為了28-75比較輕又便宜而選擇它
變焦鏡為求便利,一定會有所犧牲,所以我覺得要懂得運用每隻鏡頭的長處,避開短處
至於變焦ZA鏡能不能承受高畫素的壓榨.....等SONY的36MP出來,自然會有前輩測試

smd747gmail wrote:
我真的不知道SONY...(恕刪)

smd747gmail大大既然知道很多鏡頭不能承受高畫素,那個24MP RAW100的測試好像都是一般KIT鏡,看看笑笑就好啦
但把高畫素機身接上好鏡頭,我是覺得真的不錯用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