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Nex 接 zm 鏡頭如何測光?


docs1 wrote:
哇, 各位大大都懂好...(恕刪)


老實說,數位修正,我不太認為會有顯著的效果(銳利度)
效果會有,但同時也可能會有修正誤動作的可能性

如果對於數位修正有興趣,RAW轉檔軟體如capture one也可以製作修正評估檔,可以對該鏡頭進行批次處理(點修正的時候要順便把profile丟進去,修正profile可以自己作,我自己是很少用這部分的,所以印象中也不甚清晰)

說到數位修正,我印象中可以做的大多就是校正變形,紅移,以及周邊失光
但是銳利度等等則是很難救回,也因此才會有保持銳利度但是犧牲變形的作法

說到感光元件改進,可以參考這篇
http://www.stevehuffphoto.com/2011/10/28/sony-nex-7-with-wide-angle-leica-lenses-a-quick-test-and-gxr-comparison/

我幾乎沒用數位修正的另一個理由則是因為G21雖然有紅移,但是已經在邊角10%區域內,光圈全開才會有問題,縮光圈會輕微;另外放置目標物的時候,雖然G21的變形控制極佳,但我還是很少將被攝物放在極度邊緣的區域
通常還是依照慣例放在井字線上,所以這問題也不太困擾我

Sonnar的優勢,老實說,我覺得還是要到50mm以後才能顯現出他的威力
Biogon有人認為是兩隻Sonnar對接的完全對稱鏡,但是在二次大戰前出現的Biogon感覺上比較類似後來的G21
前後稍微不對稱的構型

總的來說,我個人現在的偏好大概就是廣角收Biogon,中長焦距就會改收Sonnar,兩者都有低變形的優點
至於Tessar就沒收過了Planar則還是看MTF買貨(感覺Planar設計品質好壞差異比較大些)
zakkwang wrote:
A模式下, 你手動調整鏡頭光圈環
相機會因為入光增減而自動變更快門值

S模式下, 機身無法控制光圈
會以變更iso方式配合入光增減(前提是你有設定為auto iso)

M模式下, 由鏡身調整光圈, 由機身調整快門與iso


實際上試了一下,作個表整理備忘:

不管哪個模式,光圈當然是靠轉鏡頭上面的光圈環來調整,在機身上可以調整的就剩下速度與ISO兩項

Speed ISO
i
P 自/手
A 自/手
S 自/手
M


lifaung wrote:
一般使用A Mode ISO固定就可以自動測光.加上拍RAW就可以省掉很多測光問題


小弟只拍JPEG,又怕麻煩拍完每張還要重新調整亮度,希望拍攝時能夠就儘量曝光"正確一點",
想請教各位有經驗的大大,你們NEX-5N轉接手動鏡時,都是怎麼判斷曝光是否洽當? 看柱狀圖嗎?
還有5N的不同測光模式,差異大嗎? 它的點測好像也是固定在中心點,不能隨對焦點移動?

另外5N自定快捷功能鍵,其中的Soft B鍵,好像在轉接手動鏡的場合下,已經被固定為手動對焦輔助(MF Assist),沒有辦法重新指定為其他功能?
CleanRoom wrote:
實際上試了一下,作個...(恕刪)


曝光是沒有正確的值的...
既然整個畫面都LIVEVIEW了,測光就是直接看畫面光度是不你想要的...

順便看看狀圖是否在中央... 在中央不代表曝光正確,
但代表了保留最多的資訊,後製空間大
講反了吧
G21結構是比較有爭議的,一般認為是接近逆伽利略式結構
古老的SWC38和21MM F4.5還有萊卡的SA21
才是真正正統完全對稱
lifaung wrote:
老實說,數位修正,我...(恕刪)
你是C家 對!我是C家(CONTAX) 你用L鏡 對!我用L鏡(LEICA) XD...

realmantw wrote:
講反了吧G21結構是...(恕刪)


G21可以參考戰前版本的BIOGON

這結構一開始是不對稱的

後來戰後的才改成對稱
同一人設計,不過原始結構跟G21剛好相反
所以還是不一樣吧
現在沒有這種結構鏡頭了吧
誰叫Ludwig Bertele用別人的理論改良後還是叫同一結構
完全對偁是我們現在比較熟知的
你是C家 對!我是C家(CONTAX) 你用L鏡 對!我用L鏡(LEICA) XD...

realmantw wrote:
講反了吧G21結構是...(恕刪)

才是真正正統完全對稱?(應該也沒有算是完全!)


逆望遠,主要是由前凹鏡組作為獲取大視角光線,與後面凸鏡組搭配構成。
像是Zeiss有名Distagon 逆望遠設計,都可以找到這樣結構。
ZM Distagon 15/2.8
ZM Distagon 18/4

一般來說較對稱性結構只是早期光學設計師,發展出方便像差修正的型態。
G21



Carl Zeiss Biogon 21mm f/4.5



SWC 38/4.5



leica Super Angulon 21/4




要說對稱性模仿的NIKON的還比較高對稱性些,Nikkor-O 2.1cm F4 RF鏡設計與後面大F 2.1cm/4 O都是採用同樣設計。







最早contax Biogon 4.5/21 鏡後距只有9 mm,但後面CONTAX G法蘭後距為29mm。鏡後距約12mm。
leica 法蘭後距為27.8mm,M鏡後距約15mm,這些變化造成後面鏡頭設計差異。
特別是光學設計在電腦輔助精密追蹤光跡等計算,光學材料選擇性等彈性空間大許多,光學結構在經過電腦修正之後,不會像過去那樣,像後面LEICA鏡頭設計也是同樣讓內部像差修正更理想但相對和過去就產生很大不同,也越偏離原始形貌。
參考Distagon, Biogon, Hologon - Carl Zeiss, Inc.






ZM 21/2.8
ZM 21/4.5
ZM 25/2.8
diffusionless wrote:
才是真正正統完全對稱...(恕刪)


有圖有真相,我一直覺得稱G21為逆焦設計的說法是一種訛傳。因為原有的4款90度視角Biogon鏡頭(21 38 53 75)結構一模一樣,延用好幾十年來也沒有新的款式,直到90年代G系列的出現,才有了新的樣子。個人覺得無論是鏡片結構,還是光學的特性,G21都顯然是Biogon一族。只因為人們累積五六十年的的認知,一時無法接受罷了。

單看鏡片構造,反而zm21/4.5是最不像biogon的,但是看他高解像力,几近不變形,還有特出的色彩表現,還有誰會對他有所懷疑呢?

下面三支都是真正的逆焦式設計,大家可以一起參照

這是哈蘇的distagon 40/4,視角同樣是90度


這是90年代的distagon 21/2.8


這是distagon 18/4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lifaung wrote:
ZM 21價格雖高,但是還是完敗給G21,買ZM21不如買G21,...(恕刪)


zm21不會完敗喔!他在解像力這一項是最高的,不過我同意G21是比較全面的。

我提供一張小集合,由左至右分別是G21, Contarex 21, zm21/4.5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tessar wrote:
zm21不會完敗喔!...(恕刪)


ZM21解像力的初始值很好,但是周邊畫質滑落速度頗快,這是小弟當初買了以後又賣掉的感想

目前BIOGON家族只留了G21/G28/ZM35F2

主要問題還是在於ZM21F2.8的價格太......差不多可以買一隻半的G21

不過如果要轉接數位,那ZM21還是比較恰當,G21鏡後距太短了,對LPF考驗很大(APS-C周邊10%幾乎是一定會紅移,但是如果是一般場景的話似乎影響不算太大)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