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3600 萬像 全片幅半透單眼 SONY A99


Willien Chen wrote:
倒過來...那A900根本不用上市...要你多花3萬,然後只多兩張連拍...景觀窗從98變成100
那這個A900應該連上市都不用上市了吧
以A900的規格對上同期的5D2和D700
只有那顆超讚的OVF是明顯優勢(但入門者不懂~)
其他部份大多都是比D700差,只比5D2好一點
但5D2又多了錄影功能與品牌效力加持...
講白了就是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非要高畫素印刷出版需求也可選更便宜又有錄影功能的5D2)

換上A850先上場
至少可立即在價位上獲得明顯優勢
沒有錄影、沒有LV、高iso比較差
這些都會變成可以忍耐的缺點

市場氣氛就是這麼一回事
只要一開始造成不值得考慮的印象
即使後續靠閹割機降低價格,也無法扳回劣勢
(一來已是舊機,二來別人也降價了,價差不夠大)
Willien Chen wrote:
既然AI AIS轉接Alpha這麼麻煩,

也就是說...只要A850跟D700同時間上市...這些滿手AI AIS鏡頭的老Nikon用戶

就會甘願把手上的老鏡都出一出然後跨進Alpha的大門,開始玩起Alpha A850然後...開始買Alpha鏡頭??

感覺起來邏輯怪怪的.....更何況...A850只比A900晚了半年多啊...A850停產了A900還在繼續賣呢


樓上Z大已經回覆得很清楚了
講明白不過就是價格問題
吸不到N家老用戶
但可以吸到對片幅敏感的新用戶
而且一開始的氣勢是很重要的
像A100/A33/NEX3的價格戰都玩得很漂亮也有話題性
接下來價位較高的A77/NEX7的路就平坦多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Willien Chen wrote:
倒過來...那A90...(恕刪)

Willien Chen兄:
並不是這樣!

NIKON卡口基本規格沒有動過,所以用戶群分布很廣,就算那些老NIKON用戶跳槽大多是CANON居多,D700給予支援與信賴度對於有預算就有很大動力跳回來或雙修。

MINOLTA可就不同,當年SR手動鏡卡口時候,到後面ALPHA自動鏡卡口就已經換過一次,而MINOLTA氣勢與用戶群扎根不夠長久,很多M家用戶不是挑到CANON,否則就是跑到NIKON這邊來。CANON可以接各路卡口,一來是卡口距部份比ALPHA卡口短0.5mm,二來就是電子介面容易搞定,三來用戶群數目一直都是和NIKON一樣都是比較穩定。



所以5D系列就算性能在爛到底,還是目前FF香爐第一把交椅,NEX雖然可以專接更多甚至RF鏡頭也都可以,但畢竟還是APS片幅威力就小許多,因為像過去便宜畫質優秀廣角為28mm,但一上去就少掉許多。



diffusionless wrote:
Willien Ch...(恕刪)


D700在那時都佔不太到便宜何況是A900/850

1.畫素 A850>5D2>D700

2.ISO 5D2=D700>A850

3.FULLHD 1080錄影 5D2其餘兩台無

4.鏡頭火力支援那時NIKON鏡頭未如CANON齊全

所以5D2怎麼可能不賣的好,我覺得現階段NIKON已經沒問題D800絕對有本錢跟

5D3一較高下,但是SONY比較大的問題是連FF KIT鏡都沒有,

如C家24-105L超值到爆,NIKON 24-120也不差,SONY必須要有一支全幅旅行鏡來撐場才行,

不然光出機身吸引力也不夠大,況且高ISO還可能是三家的吊車尾
LEICAQT & XT-10 & X70
全幅的優勢不就是高ISO畫質吸引人嗎?
我覺得SONY全幅機賣不好的最大敗點就是高ISO畫質
跟其他的無關吧
CN兩家的全幅鏡頭有較多的選擇也是消費者考量點
其實當年第一次全幅戰爭
Canon 5D2 Nikon D700 Sony A900
也只有Canon 5D2賣的好而已
D700也只有剛發售的時候有衝 後來都一直低迷
A900則是...
應該是因為Canon再全幅耕耘以久的關係
甚至很多人買APS機還硬是要配全幅L鏡

明年第二次全幅戰爭
我想應該還是不會如預期的激烈
甚至因為價格提升而銷售變差
APS還能撐很久的
當初沒選A900(A850)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高ISO需求,
雖然A900(A850)的低ISO畫質很難割捨....

zakkwang wrote:
只有那顆超讚的OVF是明顯優勢(恕刪)


之後看過A900(A850)的OVF,實在是大吃一驚啊~~~~
SONY在推出新機真的要好好的測試一下
感覺A55和A77都是急著推出,剛上市都是大小問題不斷
讓買家花錢當白老鼠的感覺,不是很好
想入手A77卻依舊觀望中
sony的問題
我覺得高ISO跟沒有鏡頭都有關係
高ISO可以說因為畫素的關係
就看明年D800會不會比A99 ISO好
但鏡頭 我必須說sony給我感覺把重心放在機海
而不是鏡頭 sony有大三元
但沒有好的小三元 甚至是全幅旅遊鏡
而片幅的旅遊鏡又多的莫名其妙
我覺得這些問題sony 都知道 但他可能覺得無利可圖吧 不想動作
我本身對蔡司有很強的喜愛
所以選sony 但sony還是應該把鏡頭的等級再多分出一點
畢竟 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要花個10萬買一機一鏡
但上述兩個問題 也不是主因
最主要的就是C & N已經代表了DSLR 要再一朝一夕改變
sony要砸大錢 耗下去 但我想GF & NEX 應該會讓DSLR越來越沒利基
sony一定不想玩 還不如去玩NEX這個藍海
A99 一出也只是宣示技術 鏡頭一定很慢 氣


smd747gmail wrote:
D700在那時都佔不...(恕刪)

smd747gmail 兄:

剛剛W兄所說24-70斷尾事情日本好玩嗎? N24-70: 還可以,就是兩趟機票有點貴(誤)



個人想到男人最痛... 斷... 24-70/2.8 SSM ZA (A900 損傷 photos on Post #63)




16-35mm 光屁股脫褲子事件(沒有24-70L案例)



針對CNS三家思考模式有一些想法



上面案例NIKON24-70網路案例大多是金屬部分斷裂或著螺絲從金屬鏡身脫出,而SONY和CANON都是塑膠位置斷裂。

但是可以看到外表部份,CANON16-35L是塑膠鏡身,NIKON和SONY24-70都是金屬鏡身。





這三家都有人解釋這樣斷掉比較不會有內傷。


如果打算用一些材料犧牲避免受傷,那麼用大部分用塑膠輕量化就好,反正也是塑膠部份就讓他斷或裂,就像CANON可以很塑膠。

否則金屬鏡身增加重量,要嘛信賴它夠強壯可以不死,就關鍵都用金屬。


個人感覺在鏡頭設計方面:
NIKON雖比較笨而有些設計就很差,但設計不錯通常就比較沒有出事機會。
CANON真的比較成熟懂設計,就算是原本是偷料但出事大多是其他環節。
SONY真的比較感覺好像做表面,一堆金屬鏡身,但真正內在是用什麼出事才知道!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