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heart111 wrote:
我覺得應該討論這問題...(恕刪)
抱歉現在才注意到!
1.那就是黴菌本身不會在無機物上生長
=>基本上是有問題,實際上生物體是有許多都是可以分解無機物合成有機,像是一些廢水處理也是利用分解氫化物或銷酸化物,單細胞生物有許多特性是和多細胞差異很大。
玻璃本身是一種非晶質矽酸化物加上一些氧化物氟化物等本身是無機,而我們有機物定以碳氫鍵為主,生物演化過程是從地球完全無機狀態到有機體,產生各種不同生命體,像是病毒本身是只能靠寄生不需要食物也可以活著,生存在火山中靠硫化氫生存的硫氧化菌,有各式各樣方式存活。
2.我想你應該沒看過有哪家鏡頭廠公開自己的配方吧?
各鏡頭廠甚至自家不同時期鏡頭鍍膜顏色都不同
光是這點就可以推斷出來鍍膜並不會只使用單一材料
=>光學鍍膜簡單觀念是作出一個1/4波長之奇數倍厚度的低折射率薄膜,折射率=<N0Ns>^1/2,N0為第一介面折射率,一般是以空氣折射率=~1,Ns為基底之折射率,一般常見光學玻璃如BK-7折射率為1.52,所以就需要用到折射率為1.23材料,不過當時相近只有MgF(氟化鎂)為1.38,這就是早期選擇氟化鎂。
所以要知道這並不是公開配方問題,而是光學薄膜材料選擇是和本身鏡片折射率有關,他是根據不同鏡片要搭配不同折射率材料與厚度來配合,並不是單一個配方問題,一般來說氟化物 氧化物等還是其中主要選擇。
3.所有物體的顏色是因為光線在介面上產生穿透吸收反射等過程,我們看到色彩就是來自其中被反射或放射出來的部份,這個特性也是一般在寶石鑑定中常以吸收光譜當作依據來源,光學鍍膜也是因為這樣會有不同色彩來源。
以上資訊可以參考<science american><處理煉焦廢水之活性污泥槽中硫氰酸分解菌的族群結構之研 究><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