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SONY DSLT-A55終於登上DXO了!


新米少尉 wrote:
不想再引來一些有的沒得阿里不達的大師來指教了~(恕刪)


真的~
也有阿里不達大師光影都看不懂
也跑來教小弟拍照說

edc218 wrote:
真的~
也有阿里不達大師光影都看不懂
也跑來教小弟拍照說...(恕刪)



哈哈~我笑了~~


Urahara wrote:
隔壁的D7000定價...(恕刪)

看數據就能決定生死阿

新米少尉 wrote:






話說je...(恕刪)


最近很忙,
丟在防潮箱很久了!!

新米少尉 wrote:
A33跟A55的感光...(恕刪)


其實我不明白... nex5 跟 nex3 的 CMOS 不是一樣的嗎?? 為什麼分數會不一樣??
啊啊啊啊啊啊啊~~~~~~~~


早知道就來買 A33 或是 A55 了,想要來跳蹧了…

覺得a55 a33的實際實力不只這般排名

不過猜測CN家依然看扁S
不信去試探他們
teresayan117 wrote:
其實我不明白... ...(恕刪)


法國的DxO光學實驗室構建的龐大的光學影像器材的硬體訊息數據庫,能夠為DSLR們提供最科學成像質量測試結果。
我們熟悉了樣片加 Imatest分析結果的評測,很容易受到拍攝現場各種干擾因素的影像——DXO這樣的軟件廠商,自然有能力搭建更為科學嚴謹的測試試驗室。

打分基礎:

1.Color sensitivity:感色性,起源於膠片時代的概念,膠片對各種顏色光波的敏感程度和敏感範圍。所有測定膠片光譜感色性的方法,都是把光譜劃分為若干小段,將膠片在這些小段中各自曝光、沖洗,然後測量密度。各類膠片感色性能的不同是因為乳劑中鹵化銀的種類和附加的增感染料不同而造成的。在數碼單反上,成像元件的設計及工藝不同,仍會給這一性能帶來影響。



2.Color Depth:色深,指在某一分辨率下,每一個像素點可以有多少種色彩來描述,它的單位是bit(位)。典型的色深是8-bit,256色;16- bit,65536色;還有24-bit和32-bit以此類推。深度數值越高,可以獲得更多的色彩。這一概念以往常用於顯像設備,其實對成像設備一樣適用。



3.Tonal Range:數碼相機的色調範圍指能夠描述一個動態範圍內的色調數目,傳感器的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舉例說明:傳感器的動態範圍不小於1000:1時,一個擁有10位AD轉換器的傳感器能輸出大約1,000個不同的色調。但是色調範圍不受動態範圍左右,有的相機動態範圍不寬,但有著很好的色調範圍寬度,這就意味著其在可見的圖像上能夠擁有更好的色彩層次表現。



4.SNR 18%: 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在信號系統中指放大器的輸出信號的電壓與同時輸出的噪聲電壓的比,常常用分貝數表示。圖像信噪比的測試,按照管理,在相當於18%灰的中等動態範圍的畫面中測得。該項值越高,相機的硬件控噪能力越好。



5.Low-Light ISO:指在低光照條件下,成像質量可被接受時,最大可用的ISO值,注意該值和廠商標稱的最高ISO值不同。(暗示某些廠商有虛標iso的現象)



6.ISO sensitivity:DXO所進行的測試,是數碼相機時代才受到重視的概念,指在相機設定為給定ISO值時,DXO按照ISO 12232標準的相關要求,實測的相機感光靈敏度。譬如,佳能EOS 5D markII在設定為ISO1600時,DXO實際測得的該機感光靈敏度為ISO 1093。由於數碼相機的原理,該測試成績必然與機身設定的ISO存在差異。



7.Dynamic Range:動態範圍,也是源自信號系統的概念,一個信號系統的動態範圍被定義成最大不失真電平和噪聲電平的差。而在實際用途中,多用對數和比值來表示一個信號系統的動態範圍,對於膠片和感光元件來說,動態範圍表示圖像中所包含的從「最暗」至「最亮」的範圍。動態範圍越大,所能表現的層次越豐富,所包含的色彩空間也越廣。在數碼相機的測試中,用EV即曝光量代替dB分貝來記錄相機的動態範圍。

DXO公佈了一些其獲得測試數據的算法

   軟件廠商親自給硬件廠商逐項打分,數碼相機製造領域,DXO算是開了個頭。相比於當年Photodo給鏡頭打分的行為,這些數據很可能會引起更廣泛的爭議。

  DXO實驗室公佈的數碼相機測試結果,是目前罕有的影像處理軟件廠商對數碼相機製造商產品進行的系統的評估。應該說,作為整個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DXO或者Adobe這樣的廠商無疑比多數消費這和專業媒體更瞭解硬件製造者們的底細。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像讀教課書一樣信賴DXO的數據。

   一方面,DXO儘管公佈了測試的方法和環境,但對獲取數據的方式仍有所保留,且其測試過程也沒有第三方機構監控——這和媒體評測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相似的。(目前沒任何一家做到)

  唯一利好的消息是,相對於媒體,專業軟件廠商們擁有更多的辦法,更先進的設備,去控制試驗的過程,以減小誤差的出現。而對於產品可能存在問題,軟件廠商的測試工作也會更有針對性。

  另外,目前DXO們提供的數據更多是基於相機圖像傳感器和影像處理器的性能,只考評最大可能的成像性能,而對相機的可操作性等其他影像用戶使用的重要方面是不予考慮的。這顯然不能全面的展示產品真實的一面。

攝影愛好者們總想證明自己的選擇更明智,但誠實的評測者往往會告訴你它們(這些相機)各有所長,DXO也是如此——它在試圖說明一切還是取決於消費者怎樣應用它們的相機。

  儘管如此,在目前核心技術信息被廠商高度保護的背景下,DXO的測試數據,仍然有助於攝影愛好者和器材發燒友們,更客觀的看待各品牌數碼單反相機的成像表現。讓相機用戶清楚「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這也許才是DXO的評測數據真正目的。

參考來源

PS : 真正的大師都玩RAW,它們在乎的是軟體如何也修正不了的缺陷,01板上那些大師口口聲聲DXO算老幾,但真正懂的大師卻把DXO當成寶,因為DXO提供了數位影像最原始數據告知使用者,什麼叫原生畫質,像DXO這種軟體大廠,它們的給分標準一定是軟體越難克服的項目越要拿來加分 !



y376265 wrote:
法國的DxO光學實驗...(恕刪)


講這麼多沒用

還是一堆人非C/N不買

這和I don't care有啥兩樣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