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ule wrote:
所以各家的除噪機制
,JPEG壓縮演算是派不上用場的,ISO部份只針對低光ISO做畫質分析
原來是這樣 (有像車子掛了turbo但卻不能用~)
這樣就跟畫素密度有很大的關係了
此時N家的缺點就變優點了~
還有感覺三個項目的比重 很不一樣啊
以前三名來看
1. Phase One P65 Plus 26 bits 13 Ev 1158 ISO 89
2. Nikon D3X 24.7 bits 13.7 Ev 1992 ISO 88
3.Phase One P40 Plus 25.3 bits 13 Ev 1307 ISO 87
似乎bit 的比重最大 再來是ev 最後才是ISO 不知道到標準是什麼 不知是否有高手能否看出端倪釋疑
很感謝樓主提供此專業測試 但是很怕有些網站也是淪為圖利某特定廠商的工具
不過應該是不會啦~
再次感謝
wpliao wrote:
似乎bit 的比重最大 再來是ev 最後才是ISO 不知道到標準是什麼(有像...(恕刪)
例 : 16 bit色深,即每一種色的層次有65536級,比12 bit 每一種色的層次有4096級高很多。色深越高,
影像的層次越分明,色彩更細緻。24 bit 的影像即可顯示 16,777,216 種色彩,十分接近肉眼所能分辨的顏色
感光元件如同液晶螢幕,bit越高越值錢畫質也越細膩,(沒人想用800x600 8bit 的VGA卡顯示螢幕吧..那不成了安全模式了)
小弟認為色深佔極重比例是有道理的,越難用後製去修正的因子比例越重,iso最好修正所以比例當然就不高了 !
......以上只代表我個人看法 !
很怕有些網站也是淪為圖利某特定廠商的工具
我說過DXO是很直觀的,除雜七雜八的功能它不管外甚至連銳利度、變形、色像差這些鏡頭因素它也不管,
誰知道使用者口袋有多深要配何種鏡頭,它就只針對拍照本質感光元件能耐做測試,算是很學術派的評比,
這對堅持畫質玩家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
abule wrote:
例 : 16 bit...(恕刪)
色深不是難用後製修正,而是應該根本無法修正吧,就像鏡頭一樣,解像力不足的話,拍不到就是拍不到,根本是拍的時候記錄的時候沒有記錄到那些東西,後製又如何加進去,這也是我的理解而且,錯了請指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