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覺得 Sony 機身防手震效果看不出來耶

yenps wrote:
不用。最簡單的例子在...(恕刪)


等小弟上A850後,用500R測試後,再來驗證這件事。
看500R在APS模式下的安全快門到底是1/500還是1/750,
因為差距大,比較好分辨到底是哪個數值。
zakkwang wrote:
答案是要APS模式裁...(恕刪)

呼...感謝各位(也好險沒記錯)
所以嚕..樓主...討論防手振時.最好先確認安全快門,不論是FFor APS-C 或是4/3最好都是換算成135下之焦長去計算安全快門吧~~~
我過去從minolta A1時代到D5D,到sony alpha 其實都覺得差不多 (也許我都先喵一下安全快門)

另外我曾經也擁有過D300,鏡頭防手振也是差不多在安全快門上下仍是有效的....

此外就算是最近另外使用的gf1也是一樣的,焦段用到45mm時(換算成45*2=90mm)
我的快門用到1/60而不小心糊掉...我絕不會怪他的OIS爛.....只會怪我手殘~~
此外...順帶建議一下...A900的機身拿起來是很穩重的(sogo a900,A850試用)....所以相對其他來講會穩多了....(如我拿gf1時就比較會抖,可是相較以前D300不太會抖,可是A1也是抖)


總而言之....低快門時,愛用腳架吧~~~~防手振只是輔助
zakkwang wrote:
答案是要APS模式裁...(恕刪)

水太陽 wrote:
理論上,APS模式要...(恕刪)

兩位的說明,小弟能理解。

但這應該是以使用者觀看的角度來解釋安全快門。
簡單的說,因為裁切放大,手震更容易被查覺,所以需要更快的快門來穩固畫面。
這說法似乎是合理,但如果這樣,一張照片裁成4個size,不就有4種安全快門..?





另外,就小弟個人過往的理解,而DC的實體焦段問題來說,
過往安全快門的公式,該是以135系統來進行假設,DC已差距過大。
不要整天只想拍出真實,因為人都不想面對真相。葉影瓶像。https://leafyeh.com
yenps wrote:
但這應該是以使用者觀看的角度來解釋安全快門。
簡單的說,因為裁切放大,手震更容易被查覺,所以需要更快的快門來穩固畫面。

但如果這樣,一張照片裁成4個size,不就有4種安全快門..?


是這樣沒錯
安全快門是相對的值,不是絕對的值

打個比方
底片時代,一般都洗成3x5或4x6
假設大家都洗4x6好了
一張照片,洗成不同尺寸,最後都裁切成4x6大小
這就好比現代,用同個螢幕看照片一樣
是以你能在螢幕上看到的為準
而不是以照片實際解析度為判斷標準
既然螢幕大小不變,格放越大,照片晃到的程度也越嚴重
所以這邊才會提到「等效焦段」的問題(APS要乘以1.5)
水太陽 wrote:
打個比方
底片時代,一般都洗成3x5或4x6
假設大家都洗4x6好了
一張照片,洗成不同尺寸,最後都裁切成4x6大小
這就好比現代,用同個螢幕看照片一樣
是以你能在螢幕上看到的為準
而不是以照片實際解析度為判斷標準
既然螢幕大小不變,格放越大,照片晃到的程度也越嚴重
所以這邊才會提到「等效焦段」的問題(APS要乘以1.5)
...(恕刪)

那是否對於安全快門的定義,
不該以這支鏡頭的安全快門來稱之,
該重新以這張照片的安全快門來稱之?
因為每張不同裁切比例的照片,其安全快門都不同。

小弟過往的想法,
安全快門即是以135系統的鏡頭的焦段作為分母的倒數,
此快門數,在一般情況下,手震幅度不至影響影像清晰

而所謂一般情況,就表示這不是絕對的,會被變數所影響,
而變數包含鏡頭的重量、鏡頭的重心設計、手持人的穩定度,以及畫面格放大小等。

但是在通稱安全快門時,通常不討論至這些變數。
不要整天只想拍出真實,因為人都不想面對真相。葉影瓶像。https://leafyeh.com
是不是用等效焦段來定義比較簡單...?
不論怎麼切(或多小的CCD),等效35mm焦段的倒數就是安全快門的參考值...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