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c3201 wrote:想到十一年前買SONY PS時,就覺得SONY的造型是次世代主機裡最醜的曾幾何時SONY已經變成是賣外型的?難不成是VAIO系列開始的?...(恕刪) 索尼的 ID 一向都不錯PS 主機雖醜,但當時他的搖桿可以用突破傳統的造型來符合人體工學…這點還蠻讓人印象深刻的。
動態範圍的研究在圖學領域已經進行好幾年了,居然到了最近才由SONY推出內建演算功能的DSLR產品 = =數位影像產品就要有數位的思維,提升動態範圍的方法雖然有很多,但用演算法來修正才是最有效益的,對使用者來說也最方便。有了這個功能,以後就不必為了將影像反差控制到人眼所視的程度,而用搖黑卡、閃燈補光等更不自然的方式了(不過以黑卡和燈光技法所得之影像還是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所以應該不會因為這個功能而消失)。其實Nikon在DC上的D-light也是相同的功能;據傳聞兩家的演算法是由同一間公司所提供。用PhotoShop CS2也可以輕鬆修圖,不過如果相機內建的話那當然是更好。譬如原圖如此:滑鼠左鍵按兩次,再輸入兩個數字就變成這樣子:這才是肉眼所見的狀況呀最後再修飾對比度:
peellden wrote:動態範圍的研究在圖學...(恕刪) 難怪測光用到 40區分割蜂巢式 !演算法上面有特別加強!SONY在 DV 與專業廣播級CAM的計算用到DSLR 把DLSR 消費機一樣設計!踏入這個圈子的人會越來越多...A100 真的不錯的感覺.
peellden wrote:有了這個功能,以後就不必為了將影像反差控制到人眼所視的程度,而用搖黑卡、閃燈補光等更不自然的方式了...(恕刪) 人眼視力的動態範圍有比較大嗎?人眼又不會ae-lock,看亮暗處都清楚純粹是瞳孔即時地動態收縮得宜吧。
gbhq561 wrote:人眼視力的動態範圍有比較大嗎?人眼又不會ae-lock,看亮暗處都清楚純粹是瞳孔即時地動態收縮得宜吧。 人眼動態範圍如何我是不清楚,不過遇到高反差場景時,數位的成像效果跟視覺的確有極大的差距。
別叫我牛肉~ wrote:換個標籤而已.......(恕刪) 聽說好像真的是換個標籤而已......昨天和我朋友聊a-100時,我就有罵他沒做功課!(他在永準上班)他嘆了口氣告知....現在公司上班的氣氛都很詭異 , 也沒心情去看這方面的訊息, 畢竟,只有"遺憾"兩字可以說明現在的處境,且a-100 應是KM時代的研發出來的, 只是秘而不宣......搞到現在的他工作都快沒了!6/2女兒剛生,也沒啥心情關心KM了....原本要跟我買回11-18的展示鏡現在也先喊停了!不過他最後說了一句話.....獻上深深的祝福吧 !期待$ony 發揚光大 Minolta 的創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