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SONY終於也步入單眼大廠的格局,A77中階機也有資訊豐富的機頂LCD

eliot.liu wrote:
GT-R R35是平...(恕刪)


話說連入門機(a55)都有一堆東西可以調 也內建了p模式 auto模式
怎會只有高階機種才會有手動的設定呢


alexander1027 wrote:
我覺得機頂螢幕還是有...(恕刪)


雖然沒單車環島過 但是蠻難想像多帶一顆電池有多大的影響

每家按鍵配置都不盡相同 我不相信靠機頂lcd就可以不用熟悉按鍵操作
而且機頂lcd被拿來當盲拍的好處實在是有點牽強

ybshit wrote:
所以小弟的立論絕非僅在手自動或手自排器具的掌握上,而是在於「掌控一切」的能力才是專業的標準。...(恕刪)


為何要掌控一切?
如果工具夠聰明,在照相時,你只需要決定構圖及對焦點,然後按下快門,其它一切都由機器幫你代勞,這樣為何不叫「專業」?

在攝影這件事情上,如果你一昧追求對機器的控制,那就是捨本逐末的想法了。
對空間的想法,對色彩的想法,還有「想要告訴觀賞者」的想法,才是一張照片的靈魂。

創意,才是一切的根源。

創意工作者,是因為要把創意化為創作,才去學如何操作相機。
而不是為了能夠完全控制相機而去拍照。
對於創意工作者而言,或許操作相機的技能是最微不足道的事,如果能夠按個鈕就把創意想法變成作品,那才是創作者最需要的工具。

所謂的「專業」相機,把創意轉化成創作的歷程變得十分痛苦而且漫長。
現下所謂的「學攝影」,大多都只是學著如何操作相機。
當然,學習如何完全控制自己手上的工具,是一件有趣的事,但那不是攝影師的專業,而是硬體工程師的專業。
就如同經營軟體公司,總經理只需要找一群好用的人,當作他的工具,執行他的意志,而不需要去了解每一行的程式碼怎麼撰寫出來的。
役於物,就無法跳脫針對機器打轉的想法。

taisun wrote:
還有..不要又自動把Minolta的鏡頭給忽略了....
全世界第一支可以AF的500mm反射式鏡頭...看看是誰做的
像機上的AF功能是哪個廠商開發出來的...

現今相機技術上很多你認為理所當然的技術
都是Minolta創新發明出來的

如果老是講Sony單眼而不知道Minolta為何物
那還是少講的好


其實一直很喜歡MINOLTA這個牌子,小弟還一度想敗入X700和MD45F2來品味一番。

可惜被SONY併購了,看著貼著SONY大字的阿花相機,感覺總是少了一點味道。如果當年SONY保留MINOLTA品牌持續發展DSLR/DSLT,鏡頭群保有ZEISS和MINOLTA兩大光學品牌,而NEX系列則掛上SONY,一樣搭配ZEISS和MINOLTA鏡群,搞不好表現會更可觀。
看這討論到後來...
感覺F1的賽車手似乎都非常的不專業了~
加了那麼多的電子控制系統...他們會不會開車啊...真是...

疑??不是這樣嗎??
不小心浮出來水面一下...那小弟繼續下潛~
nath206 wrote:
又是滿口專業的人。
打字並不會讓你變得專業,評論哪一台機器可手動調整的文章也不會讓你變得專業。
如果你一直認為一定要什麼都手動,什麼都高價,才叫專業,那你可以這麼做。
或許你手中拿著你心愛的相機,轉動一下變焦環,想像自己跟布列松有著相同動作時,就變得「專業」起來也說不定。

如果你去查一下往年得到普立茲獎的照片,會看到有一張照片是用便利商店裡也有販售的即可拍所拍攝的。
因為用的是即可拍,而不是你口中的專業相機,所以普立茲獎頒給這位攝影者並不是很專業的行為?

專業,指的是人,而不是相機。
拿著大家口中的機皇、鏡皇,只會讓你看起來像是花了很多錢的玩家,而不一定會讓你變得專業。.(恕刪)


用高階相機不一定是專業人士
但是專業人士一定大部分都是用高階像機

雖然專業人士也可以用自動功能去拍照
但是專業人士也很需要一大堆手動功能

舉普立茲獎的照片這是特例,不是通例
專業人士可不只是攝影記者而已
商業攝影人士可比記者多的多
歐洲一個香奈兒產品攝影師
花了50萬美元訂製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感光元件
像素只有1000萬,這只是為了拍8X10底片的預看拍攝後光影效果使用

照你邏輯,它也應該去買台SONY A55 A77就好

新米少尉 wrote:
感覺F1的賽車手似乎都非常的不專業了~
加了那麼多的電子控制系統...他們會不會開車啊...真是........(恕刪)


完全手動操作的洗拿已經去幫耶和華開私家車了......

lghlion wrote:
照你邏輯,它也應該去買台SONY A55 A77就好...(恕刪)


我的邏輯?
我什麼時候叫人去買什麼相機了?
倒是你還困在機器上離不開啊?

用什麼機器不重要,全手動或全自動也都不重要。
就像你舉的香奈兒攝影師為例,他只不過是因為需要而訂製了合乎需求的工具,而不是因為某個工具讓他變成香奈兒的攝影師。
有本事的人,就是能辨得到。

看到別人用什麼器材,就趕著去買一套。
網路上說什麼厲害,不立刻到漢博特區弄一組回來好像就落於人後似的。
這並不是專業,這叫「炫耀」。


nath206 wrote:
就如同經營軟體公司,總經理只需要找一群好用的人,當作他的工具,執行他的意志,而不需要去了解每一行的程式碼怎麼撰寫出來的。
役於物,就無法跳脫針對機器打轉的想法。


這個例子不好,總經理的專業是經營和領導,並非寫程式。工程師的專業才是寫程式。

同樣的,創意工作者的專業是創意,他可以畫畫、可以拍照、也可以靠演講來發揮創意;攝影工作者的專業是攝影,所以只能透過相機,並具備相機笨他也可以聰明的掌控能力。

攝影專業人士並不是單純追求對相機的控制,而是在熟悉相機的過程中一步步地建立對攝影的整體思考。

如果依您的說法,一個專業人士只要對色彩空間及圖像表徵有所想法,他可以派一百個攝影師每天拍他想要表達的東西,透過色調修改或是裁切,也許能夠得到他要的作品。

那他做到的只是影像專業,並非全貌的攝影專業。您看坊間的書,有的談攝影原理、有的闡述圖像意境、有的剖析相機工藝之美、有的教你掌握攝影題材,如此多元豐富的內容,全都含括在攝影這樣一個大單元裡。

所以絕非只有寫真界的大師、拍出不朽之作的才是專業,體育場邊的攝影記者、戰地的自由攝影師、以及隱居極地和山林的地理攝影師都是專業,連善於評論器材的西平英生和田中長德都是專業人士。

再說田中長德的銘機禮讚專欄,談的可是寫真工藝的品味,絕非只有硬體工程師的水準。

如果將攝影等同於照片的產出,其實只是畫地自限而已。也許可以拍出好照片、贏得喝彩,但不去碰觸的層面,相對的知識及感受也不會落在自己身上。

ybshit wrote:
如果依您的說法,一個專業人士只要對色彩空間及圖像表徵有所想法,他可以派一百個攝影師每天拍他想要表達的東西,透過色調修改或是裁切,也許能夠得到他要的作品。...(恕刪)


是的,這就是現代藝術大師安迪沃荷的想法。
他做的版畫,就是這個想法的體現。

ybshit wrote:再說田中長德的銘機禮讚專欄,談的可是寫真工藝的品味,絕非只有硬體工程師的水準。...(恕刪)

你說到重點了。
「寫真工藝」。
這跟攝影無關,純粹就是把相機當作是一件工藝品來看待。
但是我記得在此之前,談的是「攝影的專業」,而非「生產出一台銘機的專業」。

杜象把馬桶搬到街上,指稱這就是藝術品,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馬桶,是不是也屬於工藝品?
這個每天拉屎進去的東西,跟你口中的銘機,是不是同屬工藝品?


ybshit wrote:如果將攝影等同於照片的產出,其實只是畫地自限而已。也許可以拍出好照片、贏得喝彩,但不去碰觸的層面,相對的知識及感受也不會落在自己身上。...(恕刪)

我並沒有教你不要去學習相機的使用方式,而是告訴你,在使用工具之前,要先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你想認識相機而去拍照,還是有了靈感想拍張照片而去認識相機?
兩者聽來沒什麼不同,但是能達成的成就可能就不太一樣。

再說,攝影本身,其實就是藝術創作。
創作者並不是因為有了工具而創造出作品,而是因為謬思的降臨而找工具開始創作。
感動的傳達,依靠的,是發自內心的想法。
只不過是因為照片的產生必須經過相機這個硬體而已。


ybshit wrote:
看到別人用什麼器材,就趕著去買一套。
網路上說什麼厲害,不立刻到漢博特區弄一組回來好像就落於人後似的。
這並不是專業,這叫「炫耀」。


炫耀有什麼關係,人云亦云也不是什麼天大的壞事。

買相機拍照也不一定人人都要追求大作,偶爾對著自己喜歡的相機端詳一下午,東走西走亂拍,至少可感受到自己對於攝影的熱愛,也是不錯。

拿著專業相機就自認為專業,這本來就是人的習性,人家就是有錢要裝個樣子,說實在也沒什麼大不了,總不能叫各家大廠的賣旗艦機之前還要先審核一下買家吧。

搞不好這些人的專業就是賺錢,那也算許多人望其項背的一項專業吧。
  • 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