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長期分享SONY A850的魅力(更新:234樓 安達魯西亞號訪蘭陽)

eychung wrote:
之前大陸網站評比 Sigma 24-70 這支,完全不下於 C,N,S 原廠 24-70,我猜原廠 Zeiss 24-70 這支扣掉爽度,應該領先 Sigma 24-70 也不多。

看完龍舟照片,發現洋森大湊齊 Sigma 大三元啦 (恕刪)


那個評比我持保留態度,或許鏡頭有個體差異,我用A850在同條件下實際測試
全開光圈下24-50mm焦段,ZA比SIGMA好很多,縮光圈和70端就差不多
不過這是100%檢視,一般狀況下sigma表現絕對值那個價
這次測試也看到SIGMA不輸2470N,但機身畫素不同可能失準,CANON則沒機會測

目前我是全SIGMA沒錯,但有機會應該會入手2470ZA或1635ZA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我覺得Sony再加上死馬感覺fu不大對(個人看法啦),所以雖然Minolta老鏡很難找,還是一直慢慢尋找中XD

目前新的Lightroom 3.0中有鏡頭校正功能,很多鏡頭本身的失光或變形都可以批次校正了,特別是Minolta老鏡一些平價鏡先天的邊角失光都會改進很多,可惜它鏡頭資料庫不夠多,Sony家的只有50mm F1.4的資料,我老鏡都是用Tamron 28-75mm f2.8的校正量去修改的。
------------------- http://ngarux.pixnet.net/ 噗浪:http://www.plurk.com/ivanduk
ivanduke wrote:
我覺得Sony再加上...(恕刪)


FU不對可能是這些測試照都沒後製,LR3您要什麼FU都很容易吧,而且您要的FU也不一定和我一樣

數位時代鏡頭的發色影響已經沒那麼重要,我選擇鏡頭的重點順序是

1.銳度:這是最基本的
2.階調:高光暗部的細節能否充份表現,也影響著後製
3.價格:這點是窮人專用的
4.散景:後製無法調整,但風景來說影響較小
5.鏡頭外觀:行有餘力再來要求吧

經過後製出來的照片,我想沒人能分辨是哪台機身哪隻鏡頭拍的
該如何選擇器材,除了考慮花費最少時間精力就能調校到符合自己需求外,就看口袋深度了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好像重複發言了
1515151515
neo1141985 wrote:
來自SDF 非內地廣...(恕刪)


sdf的測試和我測的幾乎一模一樣,我是以全平面的牆面來測試

所以我去看了內陸的評比http://tech.sina.com.cn/digi/2009-04-28/14433045885.shtml

發覺測試者選擇的測試點有問題


中央對焦點在遠方橋墩右側,全開2.8邊緣成像評比居然選在前方大樹下的石頭

以24mm來判斷至少前移了10公尺,zeiss當然模糊了

sigma的焦平面其實周邊有點內縮,也就是大樹下的石頭反而比較接近sigma邊緣焦點

若選在橋墩左側或右側的岸邊草叢,相信結果絕非如此,zeiss表現不可能像他測的那麼糊

話雖如此,sigma還是很好用,因為風景大多縮光圈,而全開的特寫也很少會用到邊緣的焦平面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高ISO+防手震是最好不過了,然而C家目前就小白小小白以及24-105 f4這三管鏡頭防手震
simga 24-70這管之前倒是沒想到過,感謝yansson 的建議,我找找資料研究研究...
先前我用過ep2+M鏡 它的防手震效果還不錯(因其他原因已出掉了),不知道a850的防手震效果如何,
另外一般a850的ISO手札的測試說建議800以內,不知道yansson 您的看法如何呢?

neo1141985 您貼的連結兩個都是:

說明:您嘗試開啟 www.mobile01.com/SDF%E7%9A%84%E6%B8%AC%E8%A9%A6, 但是該網頁並不存在。
連結已修好
1515151515151515151515
luyucheng wrote:
高ISO+防手震是最...(恕刪)


直接複製網址去看吧http://sonydslr.com.tw/alpha/viewtopic.php?f=10&t=31947&sid=d83a4aba4d68e149ce267c2fcd1907e7

SONY的機身防震我一直覺得很好用

a850 iso 800以內的表現算很不錯了,但拍攝環境需要的話,3200還是得用阿

幸好cs5的除雜訊已能讓SONY機身抬頭了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洋森兄,

本來打算接受你的建議買A850 + 16~35, 24~70, 135三支菜頭,
但考慮到手上還有三台Nikon機身(分別在我自己和兩個女兒手上), 19個Nikor鏡頭,
最後還是改變主義, 改買D3X了, 然後兩個女兒的機器和鏡頭也跟著接收舊機升級,
菜頭還是有ZF.2 21/2.8 (新買), ZF50/1.4, ZF85/1.4可用,
也即將增加ZF.2 Makro 100/2 (已預訂, 不知道何時到貨), 只是得MF罷了,
用這台機器和蔡頭, 就慢慢拍了, AF蔡頭還是無緣.
一旦對一個系統投入太多, 想跳家總是包袱比較大的.
我又不太願意賣掉舊東西, 感覺虧錢心裡不太舒服(去年賣28/1.4, 58/1.2賺錢例外),
也只好一路泥坑下去了.
當然自己也明白這些器材對我來說, 只是心理層面的差異罷了,
器材比人強是早就已經存在的事實.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