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1124 wrote:個人也是覺得室內56(恕刪) 35mm F1.8, 輕便, 好用, 成像也不錯, 只是F1.8 有D 柔, 經常要降到F2.2 才理想, 所以想換F1.4 來增強散景和低光的拍攝能力
AbdA wrote:其實已有的很管用了,(恕刪) 謝謝你的建議, 雖然現在的手機拍攝效果很好, 景深模仿也非常出色, 但始終成像與相機還有一段距離, 尤其主體與背景的對比度低時, 景深模仿便很易穿崩, 像你的兩張照片, 女模的手的邊緣被模糊化了尤其上臂部分, 而下圖的兩邊模糊化更是不能接受了
concpeg2 wrote:35mm F1.8,(恕刪) 散景與景深都是可隨意調控,而拍後還可以一調再調,直到與手機分離固定後,不過那張ISO算是高了,再看看這幾張緊接拍下的……2020台北車展「哈雷」的主播小姐SAMSUNG Note10+ With TOF(景深調變補助鏡)
ycs0808 wrote:我怎麼覺得媽抖看到這(恕刪) 不要緊!我眼睛在調色上有問題,上貼已有再調變了(先前的我有自感太濃郁了)...就再以樣品來看樣...柔焦和散景這些都與先前MD的相同濃度,人像不能用相同的調變,就是沒有一定的萬用法則。
concpeg2 wrote:散景的感覺很差, 背(恕刪) 說過了,拍後還可一調再調直到由手機分離,其有五種情境與各有七級的調變...散景、柔焦、抽色、放射 & 打旋等都可大可小,端看人們各自的喜好而不是絕對不能變。不過不愛沒什麼,只是建議與介紹!也只是我很有感的......目前我擁有的小焦距鏡頭(光圈最大是Sigma 20mm F1.4 ART),甚至用SEL90MF28G等,套在A7R3去拍已勝不了!這是其中一環的「抽色」功能:(這針對特寫物品也很方便好用,而可拍攝距離範疇大、放大倍率也大。)以下,當初買Sigma 20mm F1.4 ART這一鏡頭蓋大樓的事由...:使用Sony家,長久以來的忍受(沒這類鏡頭可用),「凍未條」……改策,買下Bigma 20mmF1.4 ART for Canon + MC-11轉環來套上Sony A7Rii以擴展使用:就此上架,讓大家一起來秀圖講經驗共享之。當初的分享圖:A7R2 + MC-11 + Sigma 20mm F1.4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