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請問大家覺得Sony無反相機會因為Nikon-Z系列發表而更換加大卡口嗎?你希望嗎?


小晨勃道尼 wrote:
看完圖的感想,就是24...(恕刪)


Nikon 24-70mm f/2.8E ED VR 之前01就評測過了


節錄「...可以發現Nikon是從f/2.8一路銳利到f/16...,f/2.8的表現跟別人的f/11差不多,總之用N家2470VR拍風景,望遠端光圈全開催下去就是了。...對焦速度是六鏡之最,無論是一般速度或慢動作都非常明顯。」

https://www.mobile01.com/newsdetail/22593/24-70mm-f2-8-canon-nikon-sigma-sony-tamron-tokina
中片幅喔
出得起也要買得起啊啊啊啊啊啊
klhbill wrote:
Sony A7及A9...(恕刪)

打開樓主的發文史,一句話,說樓主就是標準的N粉+索黑,應該是不冤枉。

看到帳號我都有印象,品牌意識形態這麼鮮明的人,今天卻發這種貌似關心索尼E環發展的文,讓人直覺不寒而慄。

想藉此來索家宣揚新卡口有何優勢嗎?只怕會失望。

數位相機有兩大關鍵組件,一是鏡頭、一是感光元件。

鏡頭的光學物理方面,不可否認尼康優於目前的索尼,但這部門科技發展緩慢,所以索尼憑藉美樂達基礎及與蔡司合作,輕易可以追近差距。

鏡頭光學發展瓶頸處處,簡直可以說"想玩出讓人有感的把戲"極為困難,只好轉移焦點在加大卡口上做文章,噱頭成分遠大於光學價值,對發展沒啥關鍵性影響,就算有,加大卡口也只是考驗砍掉重練決心,不是甚麼高深技術,不值一笑。

反觀感光元件在無反趨勢中,機身對Sensor的要求更高,比起單反,無反所用Sensor設計與製造都更複雜。比如,單反可以用"舊Sensor+新型副反光鏡對焦模組"方式升級機種,但無反不管想提升畫質或升級對焦,都得從CMOS設計下手,再無短路可走。簡言之,以後Sensor在相機上的重要性更大了。

尼康雖有自己CMOS的實驗室與研究,也有設計能力,但這領域研發索尼更多更先進,加上自己晶圓廠優勢,時日一久,她廠很難與之抗衡,包括佳能在內。鏡頭廠投資額不到晶圓廠十分之一,更不須七年十年就得翻新。在利益掛帥的商場,如以為用鏡頭廠能抗衡晶圓廠,那就太天真了。

每每講到鏡頭光學,就說百年大廠如何如何,似乎索尼很難追上,其實在鏡頭與CMOS這二部分,索尼一直在鏡頭設計製造上接近尼康,但尼康要在感光元件上追上索尼,目前來看希望是0。CMOS自己設計請人代工,說設計就設計啊?CMOS那麼容易設計的話,前年索尼手機感光元件缺貨時,客戶怎須排隊等貨?Samsung早就搶單了不是?再說請人代工不用讓人好賺一手啊?台積電就是靠這個收入富可敵國,台積電賺的錢誰付的?不就是代工的業主嗎?請人代工是便宜的勾當嗎?所以CMOS不如跟索尼買現成的,還可省下研發的經費,反正都是錢必須給人賺。(這是Z6Z7高價因素之一嗎?)

這次Z6Z7的感光元件,尼康在發表會上一字不提,我都快以為Z6Z7是不需Sensor的相機了,說一下"採用SONY最新感光元件"宣傳一下是會怎樣?說不定生意更好呢,這大企業真是小心眼。還是又要留給好事者瞎掰出糗的機會嗎?

電子領域的CMOS發展步調速度,不是鏡頭光學發展速度能抗衡的。電子相機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偏重CMOS的進展,也得靠CMOS製造話題,這是數位相機的宿命。01三年前在熱情之所在 產品之所在 Sigma社長訪談..一文中,日本Sigma公司的社長山木和人先生就說過這樣的話:

Sony有感光元件的製造技術,所以就我們來看,毫無疑問的,Sony在未來將會是相機產業的最大玩家。感應器與鏡頭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東西都可以被供應商分食。我想在攝影的產業中,誰擁有了好的感光元件或鏡頭技術,誰就能夠存活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買下Foveon公司,並且替我們自己保留感光元件的技術。
阿凱 wrote:
出得起也要買得起啊啊啊啊啊啊...(恕刪)


+100

近幾年誰是市場破壞者....索尼罪大滔天,搞到它廠怨聲載道
觀音牌從來殺你小朋友就不手軟...佛心中片福 哈哈哈 困矇困賣冥忙

lml640707 wrote:
現在24MP效果極...(恕刪)

對於底片來說,鏡頭與底片之間,是沒有任何一個光學素材存在,,現在只是沒有以前那樣嚴重,在肉眼辨識不足下覺得OK,實際上,後面不管LEICA 、ZEISS新鏡頭設計,已經是越來越往偏離對稱姓設計。

如果那樣單純,LEICA SL鏡頭設計也不需要那樣。



另外對於APS片幅,同樣會遇到今日DSLR系統上問題,也就是當FF平價機不斷下降時,就會越來越尷尬,別說NIKON,就連其他有APS設計的鏡頭成長速度已經不是以前那樣。


而且就像這次ZEISS也要推出35mm的隨身機一樣,整個趨勢其實很清楚。


widther wrote:
鏡頭的光學物理方面,不可否認尼康優於目前的索尼,但這部門科技發展緩慢,所以索尼憑藉美樂達基礎及與蔡司合作,輕易可以追近差距。

我在別的樓說過了
玩短法蘭距光學
第一蔡司第二萊卡第三確善能
Nikon上次玩短法蘭距系統已經是60年前的事了
現在每家光學上都幾乎等於從零開始
索尼還早跑了好幾年
更別說背後還有玩了百年短法蘭距的大魔王蔡司

尼康現在是追人的不是給人追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diffusionless wrote:
對於底片來說,鏡頭與底片之間,是沒有任何一個光學素材存在,,現在只是沒有以前那樣嚴重,在肉眼辨識不足下覺得OK,實際上,後面不管LEICA 、ZEISS新鏡頭設計,已經是越來越往偏離對稱姓設計。

如果那樣單純,LEICA SL鏡頭設計也不需要那樣。

萊卡有薄化濾鏡技術但沒有BSI CMOS加持
索尼有BSI CMOS但不用薄化濾鏡
而從薄化濾鏡大樓的照片看到
G16裝在0.75m濾鏡的A73上
已經相當接近底片的表現
這是我從實拍所看到的

現在的鏡頭設計
簡單來說就是反望遠化和135中幅化
畢竟大家離短法蘭距對稱結構已有一段時日
但反望遠化和135中幅化的結果
就是過大過重的鏡頭和成本的上昇
過去的Contax CY21/2.8(16片13群700g賣五萬)和G21/2.8(8枚6群240g賣2萬五)最能描述這種現像
我相信市場的力量和科技進步
還是會有部分產品會拉回這個方向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我在別的樓說過了玩...(恕刪)

我想這就是他們這次開口做那麼大的原因
我技術不行,我把自己後路做大點行吧?
我用重量換mtf可以吧?
阿凱 wrote:
中片幅喔出得起也要買...(恕刪)


會不會因為S,N,C三家無反大戰,
全片普及化,
全片幅價格下探APSC,
中片幅下降到全片幅,
之前聽說Sony在研發中片幅感光元件。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