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的回應 這樣照片得拍的更好才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了 jasonli wrote:在Nikon的相機,擺在腳架上啟動VR,反而比沒有VR更糟。不知道機身防手振的SONY機種,是否也是一樣地?? 中柱拉很高這個動作其實是不得已, 這樣本來穩的腳架會變的不穩. 震動會被放大之前我在國外網站曾經看過有人用SLIK sprint pro把中柱升到最高, 比對開與不開IS的結果結果是證實在腳架不穩定的情況下, 防手振是有用的就試試看I LOVE Mobile01 wrote:應該是用LV構圖 快...(恕刪) 架高相機的時候, 手還碰的到相機快門沒問題啦 只有眼睛沒辦法湊近觀景窗 135相機的觀景窗都要貼近才能看, 有時候真的很麻煩現在終於可以解脫了拍花我沒有很要求銳利度, 所以沒用快門線
080318.週二可以休息了. 上午卻下起大雷雨.下午雨雖然停了. 時間剩下也不多了.天元宮大概來不及. 就選擇去離家比較近的木柵杏花林看看木柵杏花林在老泉街45巷走木新路. 恆光街口. 過恆光橋. 找老泉街45巷轉進然後就一直向山上走約4km, 過了救千宮不遠就到了.這裡改變蠻大的. 小時後只記得大春山莊....沒想到現在政大還開了個後門在這裡. 還有貓纜接駁公車經過大概是因為這樣. 所以杏花林這兩年開始慢慢知名了吧我以前也從來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快到杏花林入口的時候. 看到路邊有一株開的不錯的就先停下來拍了這是我的習慣.看到就要立刻拍後來上去晃了一圈下來. 才知道原來一開始路邊碰到的第一株就是開的最好的一株....所以又一次證明看到就要立刻拍的道理.這種例子實在碰過太多了....想說下一次再來. 等到下一次就沒了
今天來拍杏花的時候. 又想起了之前拍這張茶花時的心情 那是我剛開始用新觀點來拍花的頭幾天這個新觀點是"柔和. 明亮. 愉悅的色彩". 或更抽象一點說就是"幸福的色彩"這個觀點. 主要是來自吉住志穗等幾位女性攝影家的觀點她們的作品幾乎都帶有種溫柔的觀點屬於女性特有的我覺得這種感覺很舒服. 這種照片看了感覺會很舒服.於是試著用這種觀點來拍花這一來. 立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因為以前拍微距幾乎沒有什麼感覺.現在卻突然發現了花的美麗在哪裡這種感覺就像是....譬如我某一天開始覺得女生留長髮很漂亮而過幾天在路口等紅燈的時候. 就一位長髮大美女走過來站在我旁邊一起等紅燈那種感覺 當我想找尋花的美. 這朵茶花. 適時出現在此刻我的眼前.它美到令我心動.我拍下了這張.而之後一直到現在. 都難以再恢復那種心動的感覺.而這之後的花草照片. 只是繼續試驗我之前歸納出的個人法則. 色彩和線條而已.只是構圖. 曝光. 對比. 彩度. 色相. 各方面基本工都控制的很精準的照片只是這樣而已那不過是我本來就該做得到的.沒有那種心情. 就沒辦法再拍出那樣的照片.所以務必要令自己重新回到那種心情那種愛惜花朵. 珍視花朵. 將它當成寶貝般. 當成愛人一般的心情否則. 沒有這種心情的話. 它的美麗我就很可能視而不見. 這天的杏花林有稍微恢復那一點心情拍攝過程中我不斷要求自己要有那種珍視它的心情.動作要輕柔.心情要愉悅.外加隨身聽要放治療系的音樂如果不這麼作. 就沒有辦法培養那種心情沒有那種心情. 我一定會看不見花朵真正美麗的地方所以要深入了解主體. 務必要放下自己的身段這個道理與紀實攝影. 人文攝影. 肖像攝影. 全部都一樣如果我今天抱著全副裝備. 心底認定我自己是"我是玩家級的""我是玩攝影的""我今天是來拍花的"把自己看的很高. 認為我和被攝者處於不同位階. 不同身分. 就不可能平等看待對方就不可能深入. 就無法看到對方真正的面貌.正確的說. 是眼睛雖然會看到. 但是大腦會視而不見. 因為根本沒把對方當一回事要深入. 唯有珍視對方. 將對方當成自己的寶貝一樣就像期望很久以後終於買到的新相機一樣每天拿在手上把玩愛不釋手而這台相機上面如果有任何一點點小問題. 我都會發現. 因為我太了解它了這個道理是相同的.繼續努力-
這是我個人覺得攝影是藝術的主要原因之一繪畫. 使用畫材. 筆觸. 線條. 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繪畫是用畫的攝影. 則是使用觀點. 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攝影是用看的世間萬物我怎麼想. 決定我怎麼看我怎麼看. 決定我怎麼拍無論我用任何觀點. 任何心情. 一定可以在自然萬物中找到足以呼應我觀點的影像.所以關鍵在我自己的觀點上影像絕對無法矇騙自己的眼睛. 因為我無法拍出已被我視而不見的東西就算盲拍.在挑照片的時候. 也一樣要經過自己雙眼所看見/看不見的篩選淘汰這結果是一樣的已經被視而不見的東西. 就等於被我丟掉了. 那我又怎麼能突然發現而把它檢回來呢?-
文包 wrote:這個新觀點是"柔和. 明亮. 愉悅的色彩". 或更抽象一點說就是"幸福的色彩"..........沒有那種心情. 我一定會看不見花朵真正美麗的地方 回想小弟前兩次參加SONY外拍一開始只會慌張的按快門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什麼往往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大多落在整個活動快結束前我想應該是經過短時間的相處慢慢才發現MD的美麗之處靜下心以快門捕抓瞬間適逢周末也想跟大家湊熱鬧去三芝拍吉野櫻看到文包大這幾句覺得真是受用另外想請教文包大的是您在拍花時會在機身作不同風格的設定嗎?例如.VIVID謝謝您的分享
edc218 wrote:另外想請教文包大的是您在拍花時會在機身作不同風格的設定嗎?例如.VIVID 比較少. 因為我都用RAW. 所有色彩對比都是自己控制.Sony的預設色彩模式跟別家定義不太一樣Nikon/Canon都是vivid最濃艷. 高彩度高對比但是Sony卻是Land風景模式才是高彩度高對比.我通常是設在standard. 或是land. 但是其實我都沒差. 因為我都是拍RAW自己調整的題外話.我自己算是從器材派切入攝影的.很晚才接觸到有關攝影理論. 影像哲學探討. 攝影史. 各種觀念的東西攝影這東西很妙. 它是從前面到後面每一步皆環環相扣的構思. 觀察. 構圖. 曝光. 處理. 輸出.....步驟很多而且每一步都很重要.在這裡面. 觀念. 尤其是觀點(這是我個人的講法. 目前我總是以觀點為主). 在所有步驟中所佔的位階是最高. 最優先的.但這並不是說我認為觀念重於技術要實踐一張好的影像. 中間每一步都很重要只是觀點在全體中所佔的位階是最前面. 類似工程的規劃設計階段但若技術面無法完全支援觀點的話縱使有與眾不同的觀點. 也很難被完整表現出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到底是技術進步. 還是觀點上進步. 似乎很難區分.有時候也確實因為習得新技術. 或是新器材新科技的帶入. 而使拍攝者發現了新的觀點.或是為了徹底表現觀點而發展出了新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nsel Adams和他的Zone system系統技法.他的影像力量. 他的觀點和訴求. 幾乎完全建立在他個人發展出的暗房技術上.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