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sony A6300]數位底片的創作實驗《ISO51200》ch.1

jill1124 wrote:
剛好最近正在學習拍底片…囧
學拍學洗學掃都自己來,
還蠻好玩的…萌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算“對底片非理性的崇拜”者,
因為最近這半年花在底片 機鏡設備消耗品 的錢,
已經比數位的還要多很多了…淚
真的是很沒有理性對不起爸媽栽培orz

數位相機真的是很方便,
都全自動而且又拍得好,
跟底片比起來,
拍底片就像是活在石器時代一樣…比較自然…

最早剛開始對數位相機的無聊感到厭煩的時候,
我是先把操作上可以關閉自動的東西都把他給關掉,
降低對數位電子自動的依賴,

我想…機械底片的魅力就是這種面向吧!
樂趣在於自己一點一滴掌握細節和過程,
而非結果…笑


我在學校有上暗房課,在學院中我們已經習慣了觀念先於藝術的創作方式,要說玩弄媒材本質的樂趣也有同學在做,例如有人把反差濾鏡裝到自製針孔相機上面曝光。

我個人一直把「除了有趣,還有別的東西嗎?」放在首要思考事項。做藝術與使藝術足以成為藝術品的活動中,似乎不可抗拒的必須討論觀念與議題,但我認同童趣式的喜愛相機,喜愛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獲得快樂,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玩的,單純的愉悅是生命的美好。
底片數位各有優缺
適當的時機使用適當的器材才是正確的

我會帶底片出門的時機
大概就是極端環境,電子機身可靠度不行的時候吧
像是去氣溫低於0度的地方
我一定會帶底片機出門備用
我機身A7,帶轉接環就可以
也不用多帶一套鏡頭

還有我懶惰的時候也是拿底片機出門,省得控制不住自己又拍一堆廢片

但是呢
今天如果是要拍活動
我一定拿數位機拍
ISO可調整太重要了
還可以省去換片時間
底片機裝捲片馬達聲音也蠻大的

所以
我覺得不用爭哪個好
要是底片真的一無是處,早就全面停產了
數位要是這麼強大
也不用年年更新
起爭議獸 wrote:
底片數位各有優缺
底片數位各有優缺
適當的時機使用適當的器材才是正確的

我會帶底片出門的時機
大概就是極端環境,電子機身可靠度不行的時候吧
像是去氣溫低於0度的地方
我一定會帶底片機出門備用
我機身A7,帶轉接環就可以
也不用多帶一套鏡頭

還有我懶惰的時候也是拿底片機出門,省得控制不住自己又拍一堆廢片

但是呢
今天如果是要拍活動
我一定拿數位機拍
ISO可調整太重要了
還可以省去換片時間
底片機裝捲片馬達聲音也蠻大的

所以
我覺得不用爭哪個好
要是底片真的一無是處,早就全面停產了
數位要是這麼強大
也不用年年更新


這本創作,目前並非在述說底片or數位誰比較好,也並非打算著重在孰為好壞的無義爭論中。但試圖創造一個「數位神話」—先因有數位而後影像是好的—還是我比較注重的內容,是否能夠藉此呼應到底片使用者—在想要做偏向藝術的前提—對於影像本質上的思考方向?
h l a l o wrote:
現代青年喜好的底片攝影對話,方向暫時自由,更明確的思維我希望在未來兩個月各兩次的密集拍攝中能悟出一番道理...(恕刪)

有想像力能天馬行空的創作很好啊!不懂為什麼要用減光鏡把ISO 51200來模擬底片,既然已經用LR和PS來模擬底片,也就是要用數位相片模擬底片,能悟出什麼道理呢?如果要模擬底片直接用濾鏡不是更快嗎?除非你的創作比濾鏡更厲害,如果比底片還像底片,為什麼不乾脆用底片拍呢?

Google Nik 相片編輯包
https://www.google.com/nikcollection/

Analog Efex Pro 選相機選底片還不用錢
https://www.google.com/nikcollection/products/analog-efex-pro/










andrea5 wrote:

有想像力能天馬行空的創作很好啊!不懂為什麼要用減光鏡把ISO 51200來模擬底片,既然已經用LR和PS來模擬底片,也就是要用數位相片模擬底片,能悟出什麼道理呢?如果要模擬底片直接用濾鏡不是更快嗎?除非你的創作比濾鏡更厲害,如果比底片還像底片,為什麼不乾脆用底片拍呢?


我的回應是:「不可變動性」,只是模擬底片的話就沒有觀念上的意義了,這個討論沒有價值可言,即便在最後出圖的形式上可能達到相同;目標是底片不可變動的質感與數位使用高感光不可變動的質感相互對應(意即差了就是差了)。至於為何使用LR+PS?我選擇不能改變畫質的工具項目(例如色調、橡皮擦),試著以屬於數位影像的數位方法讓作品貼近於底片,與在某些方向(例如film30)做出普遍認知上專屬數位處理的後製—雖然事實上底片也能被合成—以上。
h l a l o wrote:
這本創作,目前並非在述說底片or數位誰比較好,也並非打算著重在孰為好壞的無義爭論中。但試圖創造一個「數位神話」先因有數位而後影像是好的—還是我比較注重的內容,是否能夠藉此呼應到底片使用者—在想要做偏向藝術的前提—對於影像本質上的思考方向?
...(恕刪)


這個邏輯好像怪怪的...

是否意謂著...
底片能做的,
數位都能做,
所以不要陷入什麼底片迷思...?
h l a l o wrote:
各位好,身為困在書堆...(恕刪)

有點不知所云,照片慘不忍睹

顆粒可以用後製加上,會比你用51200好很多
Leon19680819 wrote:
曝光不足,嚴重顆粒躁...(恕刪)


這批判真是太中肯,太一針見血了

可惜樓主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

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jill1124 wrote:
這個邏輯好像怪怪的...

是否意謂著...
底片能做的,
數位都能做,
所以不要陷入什麼底片迷思...?


所謂數位神話,其意義是先給予一個因為數位而影像好的概念,目的為藉以呼應底片神話,使人反思自身在媒材的選擇與創作內容的關係,所以我用貼近底片的形式做這本作品。但並非意圖使人探討數位與底片影像的差別與優劣關係,所以我嘗試給予大家思考的是:若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創作某些內容專屬於底片影像的立場—無論是味道也好,感情也罷—那麼這些數位感的形似底片的影像,與真的底片影像價值落差在哪兒?接著思考價值附屬在媒材上嗎?又或是價值的依附事實上在影像自身所能給予的情、知、理?
第19張,很有張力!閣下似乎受到森下大道的影響頗深?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