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諜照】FE 400mm f/2.8GM在平昌冬奧出現!

widther wrote:
2.副反光鏡難以與Sensor同大,所以對焦點分布無法遍及全域;反光鏡的"搧動運動"會拖累連拍速度的進步空間,運動關節磨損會造成移焦、以及搧動造成微震、黑屏...等問題

其實升起後單反和無反其實是在同一起跑線的, 未來真要講更高速的追焦連拍是可以透過感光元件內嵌PD去追, 不一定要單靠反光鏡升降
Canon 現在的雙像素機種就是走這條路線, 不過他們自己也說明Live view追焦技術還沒完全到位並會在未來改進

widther wrote:
來日拖累連拍速度的,應該是鏡頭內的馬達,除非能用數位取代鏡片移動造成的光學物理作用。假以時日,當電子全域快門成為普遍、果凍效應問題被解決時,有反結構就會走入式微,甚至機械快門也會被淘汰。...(恕刪)


要去除反光鏡的話, 電力這一關還是得要先考量, 尤其是拍攝不穩定出現的對象例如野生動物
Wait-Catch-Shot 這三步驟的第一步Wait在無反而言不論EVF/LCD 都是最耗電的, 拍攝耗的電都沒顯示來得多
有反僅需靠OVF+反光鏡確認, 可做到完全無需耗電/ 微幅耗電(開機狀態下待機)

^^A 請多多指教~
MUS wrote:
其實升起後單反和無反其實是在同一起跑線的, 未來真要講更高速的追焦連拍是可以透過感光元件內嵌PD去追, 不一定要單靠反光鏡升降 Canon 現在的雙像素機種就是走這條路線, 不過他們自己也說明Live view追焦技術還沒完全到位並會在未來改進

如果升起反光鏡之後的各種對焦能力、不輸副反光鏡下的獨立對焦模組,那整體反光鏡模組的存在意義是...只為了省電??? 只是,有反在LifeView模式下,也沒比較省電啊~

MUS wrote:
要去除反光鏡的話, 電力這一關還是得要先考量, 尤其是拍攝不穩定出現的對象例如野生動物 Wait-Catch-Shot 這三步驟的第一步Wait在無反而言不論EVF/LCD 都是最耗電的, 拍攝耗的電都沒顯示來得多有反僅需靠OVF+反光鏡確認, 可做到完全無需耗電/ 微幅耗電(開機狀態下待機)

這話有理,無反在續航力方面,仍有待加強。不過由目前狀態來看,已經大致符合一般業餘用戶的需求了。至於將來,那就要看看,需要長時間待機等候拍照時機的人、在所有使用者中佔比率有多少了。

我說來日有反會"式微"、不是"絕種"。式微者,由盛轉衰之過渡也,也就是可能由主流轉為次流、末流的意思。將來誰是主流?次流?末流?這需要由全體消費者來決定,比率改變而已,不是成王敗寇、非黑即白。

君不見,即便公認數位已經取代底片的現代,底片仍然未徹底消失哩~ 別緊張,將來還是有單反可以用,同等級新器材可能會比無反貴了些罷了。

股票房產在走空頭時,有時連想賤價脫手都不可得;老鼠會見光死時,最後幾隻老鼠就找不到更小的老鼠接手了...這些經驗法則告訴我們,當局勢反轉已成定局才想烙跑,那就嫌晚了。相機趨勢改變當然不會表現得那麼劇烈明顯,但原理原則是相通的。我的留言只站在消費者立場,前po情勢分析是說給滿手單反器材的網友參考,聽得進的就眼睛睜亮看著辦,聽不進的就當我危言聳聽瞎操心囉~


路過的刺客 wrote:
那種"無光或極低光"的環境 你ISO再高沒任何輔助的照明跟拍攝的人工光源.(恕刪)


謝謝訂正.

之前經驗僅限於星空跟螢火蟲,拍攝時無反的確比單反好對焦構圖,昨日試驗全黑環境,f/0.95 + ISO 102400 用LCD還是看不到任何東西

widther wrote:
如果升起反光鏡之後的各種對焦能力、不輸副反光鏡下的獨立對焦模組,那整體反光鏡模組的存在意義是...只為了省電??? 只是,有反在LifeView模式下,也沒比較省電啊~...(恕刪)


是的, 保留反光鏡在於大幅降低待機耗電, 端視用戶需求囉
就自身外出拍鳥觀察經驗, 無反較多數都是略為被動聊天等不想耗電
單反比較常從OVF 找一些543來拍, 反正也不耗電
在目標出現的當下, 固然無反都能夠拍到和單反一樣的內容, 但除目標外的其他內容就不太一樣

反光鏡對相機來說感覺像汽車的Hybird 車款, 無論在油耗, 行駛距離和燃料補充上都能達到節能和快速補充燃料的需求
目前的純電動或純燃油都有其不及之處,看未來電池充電速度和續航力或者內燃機燃油效率大突破, Hybrid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等哪天LCD/ EVF能夠超低耗電到和肩側螢幕一樣省電的時候, 應該就可以讓反光鏡退休了
^^A 請多多指教~
Venti-Mocha wrote:
同意。
減輕重量只是無反附帶優勢,真正的優勢是在機身性能還有易用性的提升。

但…小心啊在相機版發表這麼中肯的言論是很危險的。
許多單反玩家放不下磨練數(十)年單反除錯"技術",放不下花大錢買的鏡頭(無可厚非),找到機會就酸一下無反,更有些單純只是因不懂而酸。
以人類科技來說,單反轉換到無反不該這麼慢,應該是社會因素阻擾著,而其中牽扯到一個重要因素是"鏡頭"特有的超長生命週期。
社會因素又分為消費者跟製造商,消費者方面上面提過了,製造商方面則是仗著鏡頭生命週期以及品牌價值的優勢,只要堅持不投入無反,就可以大幅延後將主戰場轉換到無反的時間點。

期待CN快點認真投入無反...(恕刪)

個人覺得,這種鏡頭的市場很多人都搞錯重點了
大家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至今Nikon搞了這麼久,在各大廠合都還是無法提升與Canon平起平坐的能見度水平嗎?
答案就是CPS的強大勢力,讓Canon白砲能輕易被專業攝影師使用及取得




之前Sony有說要搞這塊,但不知道現況如何?也不清楚現在台灣有哪些攝影師加入了Sony版的CPS
或許Sony這塊做起來後,未來這些場合能跟Canon抗衡的不是Nikon而是Sony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全幅无反没有重量优势的

无反的优势是那个电子取景器,在里面直接做到曝光预览、峰值显示、显示直方图、浏览照片等等

还有电子快门,高速连拍之类
ki_min wrote:
以目前Sony E...(恕刪)

SONY霸王槍出現,看來越演越劇烈!


以動態攝影來說,巨大鏡頭之下,機身體積與重量早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於對焦性能是否獲取更高成功率。


以相機發展歷史來說,無反其實是比較接原本相機起始原形,直接在鏡頭後直接觀看影像。
反光鏡系統,本就是在中間小底片格式的插曲。



副反光鏡並不是在自動對焦才有,而是在手動對焦時代就已經存在,本身就是放置測光元件,這個也是副反光鏡本身為何在自動對焦範圍受到很多限制。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像是NIKON場景辨識系統,本身也算是測光系統進化,和上面測光元件改成對焦系統,其實都是類似觀念。



所以無反並不是創新產生,只是回歸原本相機設計。






另外這邊要注意的是無反並不是從M43系統才開始,m43只是無反交換鏡頭系統,所有數位不可交換鏡頭,大多都要算在無反系統。

因此,無反一開始使用對焦方式,從原本消費數位相機的對比度偵測對焦開始,並且使用步進馬達方式,後面是因為要通用DSLR系統鏡頭,才出現感光元件相位對焦。



觀看整個無反發展歷史來說,大都不是SONY引領,只是因為SONY有35mm FF,就無反機身性能來說,M43發展是更早更快,只是硬體限制畫質發展。


當然從歷史來說,最早,最先的產品廠商,並不一定就有優勢。
在自動對焦時代,MIONOTA是最早出現商用便利自動對焦交換鏡頭系統,CANON是CNM中最晚,但是反光鏡系統來說,CANON目前還是最大贏家。




所以還是耐心看看劇情發展1!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