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boys wrote:
其實我在IDC裡面的...(恕刪)
就是DT 35mm換成全幅用的50mm,
當初發現畫質倍增,暗部細節較好,
即使是高ISO但色塊卻比以前大幅減少,
據我朋友的說法是,
全幅鏡的品質跟解像力本來就比較好,
才能撐起全幅的畫素,
所以換鏡導致畫質提升,
我也就這麼信了。
看了你們的討論,
我覺得既然已經提到後製、修圖,
「標準」就沒有意義可言。
再提到品質,
我曾拍過我妹的婚禮記錄,
曾有一張照片我搞超久的,
直出圖是出現十字型的眼神光,
但因為過曝要修,
IDC跑出糊光光,
LR3.6解出來是糊成一塊很兩光,
怎麼弄都弄不出十字型的眼神光,
看起來直出圖的品質也算奇妙,後製的圖還解不出它的品質。
在某些室內環境,機身直出的紅色就是比較討喜,
有時候一後製下去,紅色整個跑掉,
硬要調整的話死定,
整場婚攝只要有碰到紅色的,全部的照片都要調成一致,
品質再好的圖也沒用,
整體色調要讓人看得滿意又沒破綻才是重點。
(不過紅色機身直出討喜或比較真實,後製顏色跑掉這點,我覺得各廠都一樣頭疼)
品質在這個臉書發表平台時代其實用處不大,
直出圖爛不爛也真的不是重點,
重點是演繹這張照片的想法,
要是直出的色調、氛圍就能符合個人心目中的出圖理想,
不論是要給人按讚的,還是要表達失戀的,或者是最接近肉眼所見的顏色,
只要自己心中有一套邏輯法則,經得起世人檢驗,那麼這張圖就是好圖,
一張好圖跟它是否直出、後製,其實已經是雞蛋挑骨頭的檢驗方式了。
直出拍得跟現實美景一樣,最怕被人嫌醜,然後就直出派改去後製派;
努力後製出最接近肉眼所看見的色調,最後被人罵加工,把作品還原事實的努力當作屁。
最後我還是要抱怨一下,
為什麼它家的USER,不必理解什麼機身引擎跟IDC引擎的差別,就可以原廠軟體用得開開心心,我們用個原廠IDC卻還要解出跟直出不一樣的色調,用別的軟體就只好被歸類在後製派,然後天天討論一些好像要戰很大的話題

(然後富士USER就會跳出來安慰我們,說他們連原廠軟體都沒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