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半幅+標準大光圈變焦鏡16-50 f2.8.....升級全幅 + 標準大光圈變焦鏡24-70 f2.8,拍起來的差異大嗎?

使用半幅這個詞,
除了會被砲,
也會馬上被冠上這種程度還想用全幅的莫須有罪名。
就連使用片幅這詞也是一種罪,這裡是正義魔人的舞台,小心了。
(不過使用半幅這詞,說實在的是有點誇張)

同樣是A57 + DT16-50的USER,
我建議你直上全幅,
因為A57+DT16-50已經是所有APS-C裡面,
那年代越級打怪的入門之王,
即使到現在能贏過這組合的也寥寥可數,
若不上全幅,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升級感。

另外資料寫什麼全幅的F2.8相當於APS-C F1.8的虛化程度什麼的,
可以不用太在意,
就實際跟朋友外拍的結果,
這類的中短焦段(全幅的24-70 vs APS-C的16-50),
虛化程度還不足讓一般「觀眾」有明顯的差異感,
即使拿了全幅,也是需要大光圈鏡頭的加持才能有更棒的散景。
樓上已經有朋友提到,你拍人像的怎麼沒來個定焦鏡,
真的,我也覺得你該來個sigma的50定玩玩(F1.8),
大光圈還能擁有那樣的銳利度,F2.8就無法滿足你了

我跟你一樣有升級的想法,
A7系列跟A77M2兩個路線,
因為我拍的題材太雜,人像、風景、運動會、追焦、打鳥、廟會無所不拍,
傾向於A77M2更棒的機身性能,這樣所有的舊鏡頭可以沿用。
可是全幅依然是我的一個夢,我也希望有機會升級全幅,
未來會怎麼選還沒定案,不過這裡是01,
我建議你直上全幅吧,繼續享受拍照的樂趣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大家好,目前我用的...(恕刪)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半幅+標準大光圈變焦鏡16-50 f2.8.....升級全幅...
..
大家好,目前我用的是A57+16-50 f2.8,想要升級下一台機子(因為我的A57有時候對不准焦),目前在等無反的A6100....

實不相瞞, 你的A57 和 你在等的A6100 只有 23.5 x 15.6 mm,

都比 135 半格機 的 24mm x 18mm 小一些..

感謝大家的回复

其實我A57+16-50f2.8很滿意,要升級的原因有:
1. 機身防手震壞掉
2. 有時候對不準焦(也就是對焦拍照之後,回到家看沒有對到我要的),以前沒有這麼嚴重,只是感覺機子很老了
3. 我幾乎是每次出門玩必定帶相機,A57+16-50...如果能輕一點...就好了

這也是我沒考慮A77m2的原因,我希望輕一些
而且無反聽說只要有對的到焦就蠻準的,還有我很想要的“眼睛對焦”

所以我說A6100是因為我猜會有5軸防震,加上比較輕,加上我要的眼睛對焦,加上對的準焦,再加上我賭那個時候SONY會給A6100開放相位對焦的韌體(就如同目前A7R II,A7 II 轉接自家的全幅A環SSM鏡能使用相位對焦)

那麼如果在重量沒有減輕的情況下,希望能有比目前這個組合更好的畫質,再加上我說我能借朋友的CANON L鏡,我想升級上全幅能省下全幅好鏡頭的開銷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一開始的問題就是:如果升上全幅,是否拍出來的感覺跟我目前組合差異很多?
如果差異不多,那麼我選擇繼續留在APSC(不說半幅了,哈哈),畢竟比較輕。

謝謝回复我的幾位大大,讓我知道我的16-50 f2.8 這顆鏡頭拍出來其實是f4.5左右(以全幅來換算),因此大家所謂的通透跟立體感,我認為就是這麼一回事。

回到我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我買了全幅機+轉接環+DT16-50 f2.8....以apsc模式來拍(crop),同樣光圈同樣焦段的話,那麼跟A57+DT16-50 f2.8拍起來 “應該一樣”,但是如果用全幅機+ 24-70 f2.8 對比上 A57+DT16-50 f2.8,在同焦段同光圈的情況下,那麼全幅機+ 24-70 f2.8拍出來的背景會更虛化,景深更淺。理由是apsc的鏡頭光圈值理論上要經過換算,但是廠商換算的只有焦段,沒有換算光圈值。



真的回答我的問題的就只有幾個人,其他的都在攻擊= =,這就是mobile01 嗎...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回到我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我買了全幅機+轉接環+DT16-50 f2.8....以apsc模式來拍(crop),同樣光圈同樣焦段的話,那麼跟A57+DT16-50 f2.8拍起來 “應該一樣”,


這樣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 你可以直接劃上等號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但是如果用全幅機+ 24-70 f2.8 對比上 A57+DT16-50 f2.8,在同焦段同光圈的情況下,那麼全幅機+ 24-70 f2.8拍出來的背景會更虛化,景深更淺。理由是apsc的鏡頭光圈值理論上要經過換算,但是廠商換算的只有焦段,沒有換算光圈值。


這段有誤解 , APS-C 你可以想成 FF 中央區域裁切出來的結果 , 當你脫離景深範圍 , 就是糊的區域了

為何 FF 會比較糊? 其實清楚的範圍一樣 , 但比例上的問題而已


而說到光圈 , 是不會因為你的片幅大小而改變的 , 大家說的等效是指景深範圍

舉例 , 構成曝光的三個要素
1. 光圈
2. 快門
3. ISO

這三項沒一樣跟片幅大小有關


同理 , 焦段在鏡頭設計也是固定不變的 , 因為他是具有物理意義
所以說的等效焦段 , 事實上也是在形容 "視角" , 而非 16-50 會乘1.5X 變成 24-75


另外全幅帶來的另外一個優勢 , 即你取得的原始影像大小 , 已經比 APS-C 來得更大兩倍以上

粗略地說 , 當你放上電腦螢幕看的時候 , 眼見的影像卻是相同大小 , 這是全幅優於 APS-C 的主因

當然另外有關係的還有畫素 , 不過我想在這邊討論就把問題複雜化了 ...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真的回答我的問題的就只有幾個人,其他的都在攻擊= =,這就是mobile01 嗎...


剛剛看了一下大家很友善阿 ... 看不出攻擊的感覺


不過剛剛也差點沒回答你的問題


我會建議直接換全幅 , 考量你還有想轉接的想法 , 至少要 A7 II
原因是
1. SONY 策略重心很明顯 E 環
2. 只有 16-50 一顆不算包袱
3. 不見得輕 , 但一定小
4. 有你需要的眼睛偵測對焦
5. 搭配鏡頭可五軸防震


但你可能需要注意的是鏡頭選擇 , 如果你喜歡 24-70 焦段 (也就是 APS-C 下的 16-50)

那短期可能只有 FE24-70/4 可以選 , F4 雖然景深跟你在 APS-C F2.8 看到得差不多
但 F2.8 跟 F4 卻是一倍快門速度或是一倍ISO的差距

雖然有便宜的 28-70 , 但一樣光圈最大 F3.5 , 而廣角 28 遺憾了點


另外提一下 ~ 變焦 F2.8 跟 定焦F1.8 看到的世界可謂完全不同
不論 APS-C 或是 FF 都一樣 , 不玩一下很可惜

說真的講全幅,半幅/片幅/殘幅都一樣,都是連專有名詞都不願意去理解的人,
也與器材等級/財力或技巧無直接關聯,

反正懶得認識專有名詞的人很多,我也就看心情決定要不要當某些人口中的[正義魔人].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真的回答我的問題的就只有幾個人,其他的都在攻擊= =,這就是mobile01 嗎...

講話講得直一點就是攻擊,好吧,即便是[攻擊]你,那些人也都有給出建議,
論壇就是這樣的地方.

按下檢舉也是你的權利.



沒有語言,不代表沒有意見.
kuobba003 wrote: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如果用全幅機+ 24-70 f2.8 對比上 A57+DT16-50 f2.8,在同焦段同光圈的情況下,那麼全幅機+ 24-70 f2.8拍出來的背景會更虛化,景深更淺。理由是apsc的鏡頭光圈值理論上要經過換算,但是廠商換算的只有焦段,沒有換算光圈值。"

這段有誤解 , APS-C 你可以想成 FF 中央區域裁切出來的結果 , 當你脫離景深範圍 , 就是糊的區域了
為何 FF 會比較糊? 其實清楚的範圍一樣 , 但比例上的問題而已


大大,我原本跟你想的一樣,我認為光圈值是不會變的,只是裁切上的問題,因此我上來這裡就是想要確認這件事情,如果確定的話,我就沒有升上全幅的理由,畢竟又貴又重,然而看了影片之後,其中一段演示是:CANON全幅接上小白的200mm端 f5.6,拍出來的虛化效果才跟m4/3轉接上小白的100mm端 f2.8 一樣(等效200mm)。

聽起來很饒舌,我想了半天也不確定是不是真的,突然發現這個測試我自己就能做到,跑去借了6D跟24-70 f2.8, 弄了一個場景,大家看看。

這是我的A57+16-50 的50mm(等效75mm)端 f2.8拍的,請注意虛化的背景與前景

接下來我用6D+24-70 的70mm端 我拍了5張,光圈從2.8一直缩到5
f2.8

f3.2

f3.5

f4

f4.5

f5


我想,全幅鏡的f2.8,還是比apsc鏡的f2.8景深還要淺,即使等效焦段差不多(一個70mm,一個75mm)
各位覺得呢?



宅↘松鼠 wrote:
說真的講全幅,半幅/片幅/殘幅都一樣,都是連專有名詞都不願意去理解的人,
也與器材等級/財力或技巧無直接關聯

大大,我並不是不願去理解啊,而且我也沒有用什麼很貴的器材,也沒有說我的拍照技巧多好呀,只是半幅這個名詞的確是有人使用的,你打開GOOGLE搜尋“半幅”,第一個就是維基百科,我節錄一段:
“APS-C規格的底片,規格約為24x16mm。相比之下135全畫幅規格(約36x24mm)為其面積的2.25倍。故也有稱呼APS-C規格為半幅的使用,特別是在數碼攝影興起之後,為了區分機型傳感器大小,這類用法較為多見。”
除了維基百科外,我GOOGLE搜尋的第一頁,全部都是在說相機的片幅(特別是APS-C),而我搜尋的時候也發現,這在大陸的論壇是很正常的用語。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大大,我原本跟你想...(恕刪)
可惜 實拍景物大小 跟距離 不同... APSC的小 FF大, 比較不準~~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大大,我原本跟你想...(恕刪)


14樓 回復你的,其實已經很清楚了,只是等效講的只是 「視角」,並不是"景深" ! 你自己被攪混了。

而說到光圈 , 是不會因為你的片幅大小而改變的 , 大家說的等效是指景深範圍。

舉例 , 構成曝光的三個要素
1. 光圈
2. 快門
3. ISO

這三項沒一樣跟片幅大小有關

同理 , 焦段在鏡頭設計也是固定不變的 , 因為他是具有物理意義
所以說的等效焦段 , 事實上也是在形容 "視角"。


你既然有 全幅 與aps-c 的設備同時在手。 你可以嘗試再拍以下的內容,你就清楚了!

1. 等校焦距 「視角」,同一個場景物品。
拿全幅機+鏡頭 在 75mm焦距拍一張(估計這75mm 難搞定,就70mm也行)。(同光圈、快門、iso)
拿apsc機 + 鏡頭 在 50mm焦距拍一張(等效約75mm焦距)。(同光圈、快門、iso)
你把 全幅機在70mm拍下的照片,中間裁出 2/3 的畫面,這個畫面內入鏡的內容物範圍,正好會約等於是你 aps-c 機在50mm拍下的內容物。
也就是說 apsc 在50mm 拍下的同一個場景物品,入鏡的內容物範圍,相當於全幅75mm拍下的內容物範圍一樣的。

這就是 在講 apsc 50mm 下 在全幅的 75mm 等效焦距「視角」是一樣的。


2.景深 大陸用詞「透視」。
這是物理意義,不會因為你片幅大小不同,景深「透視」會因為等效焦距而有變化。

50mm/F2.8 的景深,就是50mm/F2.8 的景深。跟片幅大小沒關係。

你拿 全幅機在 50mm/F2.8 拍一張。
然後 apse也在 50mm/F2.8 拍一張,一樣裁切2/3出來。
這時侯,你看到 前景,後景,中間清晰度的範圍,就是一樣的。 當然,入鏡物品範圍會不同,是因為等效視角差異造成。 但 景深的效果會一樣,這就是物理意義。


至於 那些專門針對 apsc 開發的鏡頭,因為特別去調整鏡片的折射角度,讓光源入射角不同成像效果增進的,暫時不討論,因為那會讓樓主更混亂。
2010/01/27~02/06 11天跟小白JAVA環島完成
williamleemobile01 wrote:
我想,全幅鏡的f2.8,還是比apsc鏡的f2.8景深還要淺,即使等效焦段差不多(一個70mm,一個75mm)
各位覺得呢?


那是因為 你全幅機是 70mm/F2.8 ,所以景深才會這樣淺。
若你全幅機 是50mm/F2.8 那這二者的景深就會是一樣的!
2010/01/27~02/06 11天跟小白JAVA環島完成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