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白書 wrote:樓主取景、構圖、後...(恕刪) 感謝,版內像您一樣的高手如雲,清粥小菜,實在不敢當!新手勿入,是怕又有人說誤導新手......一下烏雲密佈,一下放晴,多變的天候加持讓畫面變得比較好看些.如果您在北市,建議可以早上早點去.9點前要找個路人入鏡都不容易,就算不拍照,光享受那份寧靜就十分難能可貴.
summerfield8731113 wrote:拍得真好!!構圖跟...(恕刪) 感謝!kit鏡烹調的粗茶淡飯而已.此景點與上次介紹的華山文創相同的地方,就是大家只是去享受人文氛圍裡,偶而拍2張自拍帶個景.與華山不同處,此景點不大,鮮少人知,不拍照也能享受一下都會吵雜中的寧靜.有空可以前往看看.
悠遊白書 wrote:我反而覺得新手必看^^...(恕刪) 我不算新手,但卻看得直冒冷汗,難怪X大提醒新手勿入。本來看標題不太想進的,但超過十層樓必有佳作,進來一看果然沒錯,再爬了一下X大的舊作,更是肅然起敬,功底深厚啊(但也硝煙瀰漫)有一點納悶的,X大一向後製不調銳利度的,但為什麼縮圖的清晰感卻如此鮮明呢? 即使經過三套軟體(PS+PhotoImpact+Flicker)後,仍然能呈現比看原圖感覺更佳的畫質?之前也看過別的大大分享的高銳利感Flicker連結縮圖,點看原圖也沒有特殊之處,問本人也是說沒特殊處理,真是奧妙。
打鐵匠 wrote:我不算新手,但卻看...(恕刪) 感謝您,小弟沒那麼神.您有參考上次小弟發的文,您就可以體諒為何會下這樣的標題.小弟是踏入S家沒多久的新手用戶,應該沒人比我還菜.完全沒有輕視新手的意思.不這樣寫,又有一些人要說誤導新手.....此樓只是分享一些鮮少人注意的景點而已(毫無技術學識性參考價值).可以一次一併回覆他人留言,但覺得一一回覆比較尊重.因此造成您誤會有那麼多人討論而誤入,歹勢啦!另外您提到"為何縮圖的清晰感如此鮮明"?是距離的關係吧!小弟點大圖退後點看,跟近看縮圖感覺是一樣的.您也可試試複製flickr 800x541的縮圖網址到mobile01看看.若是誤會您的意思再麻煩告知.附上貼圖方式,希望對您的問題有幫助!1.先到Flickr複製800x541 BBcode.2.把縮圖網址複製到貼文編輯內.
感謝X20大大費神回覆,本來是不想驚動本尊的,因為根據我經驗,可能連分享的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還勞您打這麼多字,真是不好意思啦!我也用您提的方式貼過不少圖,但都沒您的圖所帶來的驚艷感(當然大大調整明暗分配的功力是主因,但清晰程度卻令我訝異)。這個現象困擾我許久,從昨夜到今天一直把大大的圖開著,一有空就端詳良久,希望能窺破其中奧秘,但是天資愚魯,實在是看不出端倪。也試著在LR中調整清晰度,還是覺得跟這沒關係。不過這棵kit鏡還真是令人驚艷,邊角畫質也非常棒,繁茂的樹葉一點都不含糊,實在不簡單。
打鐵匠 wrote:感謝X20大大費神...(恕刪) 不好意思.可能誤會您的意思.若您的疑慮是縮圖呈現的影像的話,可能牽扯各圖床管控因素,包含小弟也無法提出解釋.若您是針對小弟貼的圖有疑問(拍攝跟後製),小的可以跟您說明一下.小弟會以PS+photoimpact多一道壓縮失真來後製的人,您應該可以知道有多肉腳了.所以有人說佩服我的後製功力,實在汗顏,不知要如何回應.會有調整的動機,也是被SONY銀幕呈現結果所騙.Kit鏡真正原汁原味,是在RAW檔不套用任何修正檔的影像呈現(嚴重的變形跟周邊光亮衰減暗角),與銀幕跟肉眼所見差到十萬八千里(下圖,RAW與相機相片只差一秒後拍的,示意而已).但是跟大家一樣貪小便宜,第一次購買時,多個幾千就把輕巧組合的kit鏡帶回家.一看RAW檔,唉呦...阿娘委!但能怎麼辦呢?只好死馬當活馬醫.不敢說分享(因為別樓的分享是很嚴謹又專業),接下來只是說明一下所有圖檔的調整過程.但需請注意,這些是後製素人,完全沒有色彩學背景,沒學過後製軟體,沒有具體數字佐證,完全以個人肉眼配合自己小筆電的土製方法後製.以下主觀荒唐的調整方式,僅供參考!(發帖上傳flickr的圖都是PS後製+photoimpact加框加字,多次失真壓縮)使用後製軟體:PS CS6(因為手上的舊版LR4.4版無法啟開ARW檔)針對您的疑問,"邊角畫質也非常棒,繁茂的樹葉一點都不含糊"不知您指的是哪張圖?如果有的話應該是拍攝跟後製調整的共伴效果.拍攝部分:應該是使用廣角端,縮光圈,把景深拉伸進行拍攝.後製部分:依序調整4個步驟(關鍵在步驟2&3)1.啟動"鏡頭描述檔校正":校正"扭曲"變形(最基本的)跟"暈映"(看情況,後面補述).調整前調整後"暈映"調整補述此為光學鏡頭的缺陷,但也是左右周邊細節呈現的調整要素.舉例:"暈映"100%修正的整體圖呈現"暈映"100%修正,左下角部分"暈映"0修正(周邊光亮衰減),左下角部分"暈映"100%修正的整體圖呈現2."亮部"調整:此次調整最大關鍵要素.此調整,可以讓很多過曝,反差過大所lost掉的細節多多少少可以重現.調整後,可看到接近肉眼所見的天空部分雲層.例如燈泡:調整前調整後可以看到比較多鎢絲燈泡的內容物3.接下來就是依序拉高"白色"跟"陰影"數值,視影像立體程度再降低"黑色"數值.但需注意,"白色"需適當調整,否則好不容易調出來的雲層通通不見.另外某些高反差的照片,"陰影"也不適合拉過高,躁訊很明顯.以上均是肉眼直覺去調整的.調整後舉例1:調整前,霓虹燈整個暈開.僅調整"亮部"再拉高"白色"後,可以比較跟原圖的差異,霓虹燈不再視光暈團.舉例2:甚至星芒調整前調整後4.飽和度(此項視個人輕重口味進行調整):調整以上參數數值,對比,飽和度,跟銳利度均會改變.因個人比較重視肉眼所見場景的重現,此數值不調整或減11~13左右.以上是小弟後製素人亂玩,完全以肉眼主觀的調整過程,在PS神人以及其他後製高手看來真的會笑掉大牙.僅提供您參考!
大大實在是太佛心了,把後製秘訣交代的這麼清楚,標題必須改成"新手快入"了!我常用的方法跟大大一樣,甚至到個別顏色去拉飽和、明度、色調,但可能對顏色的敏感度沒大大強,所以最後的成品就普普了!VSCO 濾鏡也是,看別人調得那麼有味道,但自己套來套去,就是沒什麼味道,真的是軟體人人都會,但眼睛連不到大腦也沒用。沒想到這棵kit鏡的變形這麼大,還好大大沒放棄它,中駟碰到伯樂也能變千里馬,實是幸也!我所指的例子,如下面這張,左右兩邊角畫質還是很棒,令人嘖嘖稱奇。DSC01881_2 by Tom Huang, 於 Flickr附上隨便從硬碟找到的兩張類似照片上傳,仔細分析了一下,可能光圈都太大了,導致影像沒那麼鮮明。還有,亮度也該拉低點,不然反差好像太大了。若大大能指點一番,那就太棒了!DSC_0829 by 風中獨行2013, 於 FlickrDSC_0833 by 風中獨行2013, 於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