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感光元件對畫質的影響


Leonarka wrote:
你忘了一個很簡單的...(恕刪)


謝謝大家熱心指導
如果兩台相機都使用同一顆FE型鏡頭,
但只截取APSC尺寸的中央成像範圍,
兩者相較之下,SONY α7 II還是具有優勢嗎?

全幅sensor的優勢在於畫質純淨.裁切成APSC,浪費了較大視角.
APSC搭配FE型鏡頭,優點在於sensor會吃到鏡頭成像最好的中間區塊.

bbchen07 wrote:
APSC搭配FE型鏡頭,優點在於sensor會吃到鏡頭成像最好的中間區塊.



不是這樣的....
兩台用同一顆APSC專用鏡,其實沒甚麼意義,感覺就像5成功力的喬峰(135)硬打幕容復(APSC)一樣~勝負難斷...不如用另一種方式好了,因為一般鏡頭都是中央畫質好,邊緣會退化,所以兩台不用同一顆APSC專用鏡,而改用同一顆135專用鏡,那就不用特別裁切~我會認為在光線好的情況下,APSC從中央到邊緣畫質都好,但廣度小~135中央好,但邊緣畫質會退化,不過較廣....不過一但光線差或偏暗,135的優勢會很明顯!!!

風之花傳 wrote:
不如用另一種方式好了,因為一般鏡頭都是中央畫質好,邊緣會退化,所以兩台不用同一顆APSC專用鏡,而改用同一顆135專用鏡,那就不用特別裁切


在這樣的假設下 , 是可以避開邊緣下降的問題沒錯 , 但同時也稍微犧牲掉中央的解析能力

因為成像圈越大 , 鏡頭設計難度也更高


不過實務面上 , 若因為有 FF 作為主力系統 , 另外有 APS-C 來做副機或遠攝用途

反正接環通用 , 拿 APS-C 機身來接 FF LENS 好處多多 , 焦段彈性大 , 也不用另外建立 APS-C 鏡群


但若只有 APS-C 機身 , 其實對應焦段都有相應的鏡頭 , 就不存在很多人口中 "FF 比較廣" 的問題

舉例 : FE16-35 , 對應的有 E10-18 , 等效 15-27 還更廣些


當然也有例外的例如 FE55/1.8ZA , 跟 E50/1.8 同樣接在 APS-C 機身上

FE55/1.8 表現好上一點點 , 這說明了這顆鏡頭的光學素質相當之高



kuobba003 wrote:
在這樣的假設下 , 是可以避開邊緣下降的問題沒錯 , 但同時也稍微犧牲掉中央的解析能力
因為成像圈越大 , 鏡頭設計難度也更高...(恕刪)

完全同意
也可由鏡頭價格來看鏡頭素質(雖然不會很準)
以下為APS-C和FF等級相當的鏡頭之價錢比較(價錢來自SONY官網)
E 18-200mm F3.5-6.3 OSS $27,880 VS FE 24-240mm F3.5-6.3 OSS $29,980
E 16-70mm F4 ZA OSS $30,880 VS FE 24-70mm F4 ZA OSS $34,980
E 35mm F1.8 OSS $13,880 VS FE 28mm F2 $12,980
如果說將APS-C的鏡頭成像圈加大成FF的大小,素質和原來的APS-C相同
這樣的FF鏡頭賣這種價錢是SONY佛心還是APS-C鏡頭賣貴了呢?
APS-C和FF鏡這樣微小的價差素質會相同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