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SONY A7往往搭上鏡頭後,失去輕便的優勢了


tyy2010 wrote:
如果20世紀玻璃算第一代的話
現代的非球面,防色散,奈米鍍膜等技術可稱第二代
液態鏡頭可能是第三代了,到那時候才有機會縮小體積重量...(恕刪)

或許可以先看一下光學技術書籍,再來考慮這樣分類是否合理。


沒有防色散,只有低色散或著高abbe數的材料,通常是添加氟化物系列,其作用控制色像差是相消的方式來修正。

也就是通常是高折射高色散的凹透鏡+低折射低色散的凸鏡片,也就都是組合方式來修正。




非球面則是一種加工技術,把玻璃原本球面表面根據需求,而大致上有三種,<精密研磨>在上面以機械方式,研磨成非球面表面,<模造非球面>以專用低Tg的玻璃先車制預型體在加熱加壓下形成非球面,<複合非球面>以專用光學樹脂在表面形成非球面。



奈米鍍膜,本身是鍍膜技術,在半導體的曝光機鏡頭就有採用,其為建立空氣介面到玻璃介面橋梁,形成一個低折射率變化的鍍層,降低玻璃表面反射光,進而減少一些耀光鬼影等問題。






應該沒有人把這些變成世代玻璃分類方式。



鏡頭體積大小來說,是受制光學物理參數,像是多少焦距,可以參考6.鏡頭標示如何看?




至於液態鏡頭,實際上玻璃在物理上本來就是液態,只是一個高黏度的液體。

在於需要各種玻璃組合是在於像差修正,這裡面成像圈是一個關鍵條件,也就是小成像圈本身就很容易達成,但是隨著成像圈越大越難。

Marty wrote:
一直在觀望可換鏡頭的...(恕刪)


想必你沒有同時擁有全幅的單眼吧?去玩玩跟 A7R 使用同樣感光元件的 D800E,你就會知道 Sony A7 系列為所有全幅相機使用者帶來多大的便利。

louischiago wrote:
高手時候尚早大也說這顆是此焦段中的優等生。...(恕刪)


路易爸爸自己就是巨擘了
拿起神兵利器更是不得了~~
A7鏡頭能小下來,是因為市場區隔,他設計時就是優先想要輕便,所以畫質擺後面
C.S原本就大,也沒廠商也沒打算讓他小下來,夠大才夠專業阿

沒看到O家M4/3,40-150 F2.8 看起來比A7還專業多了
FF本來就是這樣

所以我比較期待A-mount全幅

只是不知道有沒有就是了

想要FF A-mount中階機
我是覺得還蠻輕便的....

不然我怎可以每天帶著出門
A7的價值在於萬用135機背
找一些體積小的鏡頭就行啦
A7+Leica Summicron 40mm F2 VS GF6+20mm F1.7

除了A7的EVF突了一些
側面厚度和GF6+20餅幾乎沒差
這個組合我上班都直接放普通公事包

另一個能自動對焦的組合
A7+CONTAX G45 VS GF6+20mm F1.7

比上面的組合厚了一點
考慮FF片幅+G45的超高素質+AF
也是可以接受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鏡頭的重量(焦段)是光學不可抗拒的結果』
除非哪裡又有神奇的外星科技......否則鏡頭就是這樣
不然你去拿沒有對焦馬達的全幅老鏡,更輕

假設有反和無反的鏡頭做到同光學品質且是同樣重量的話
相同片幅裡,無反的體積會小一點,因為鏡後距的關係
假設差這一點重量可以忽略的話
你用SONY A7 比起其他全幅有反的重量
大概就是減少 770 - 474 = 296 (約淨機身,6D-A7,以6D為例是因為它是全幅有反中最輕的)
大概就是只有少300公克左右
如果你不能接受,就拿FF有反玩,能接受的人,就會來FF無反
就是這麼簡單
APS-c的E-mount機身才200多克

a7之所以要400g,更多是因為塞進去了1/8000的高速快門,要用a6000的機身+1/4000的快門,估計也就300多克
B25/85,ZA35/50/55,GM 2470/8570200,G1224/24105/7300
跟片幅都沒關係,裝上鏡頭就會大,是單眼相機必然的宿命
尤其是裝置變焦鏡的時候,鏡身在設計上為兼顧個焦段的變形量會加入很多片鏡片來修正,這也是光學上短時間難以突破的問題。
變焦鏡在拍攝時方便,必然是需要犧牲攜帶性。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