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APS-C 鏡頭裝在全幅機~

nesy521 wrote:
其實較小的感光元件,...(恕刪)

其實您和前者觀念並無衝突,但是要看光學參數設定多少!


也就是成像圈越大鏡頭,要控制像場與像差的難度越高。
成像面越小的影像,因為會受到較大放大率影響,因此對於鏡頭解析度要求比較高。
而鏡頭設定解析度越高,其光學設計難度也就提高。





但是現實物理光學就已經受到臨界解析力限制問題,也就是繞射像差產生可見光波長的最高解析是有限。
再來就是商業上成本考量限制。

當然這樣說太空洞,看看數據。

下面是zeiss設計給手機與35mm系統的鏡頭。
手機MTF使用是20 40 80lp/mm
35mm系統鏡頭是10 20 40 lp/mm



兩個成像圈差多少,可以用2.5/21.5=1/8.6,可以看到成像圈差這樣多,但是解析力差異並不是同倍。
因為並不是成像圈小的鏡頭把解析力提高,就可以讓難度提高更大,因為光學限制使得增長的空間是有所限制。

再來就是越高解析影像越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也就是現實環境與出廠解析數據本身就是有相當偏差。





再來就是工程部門問題。
也就是鏡頭精密度要求是和其他尺寸有關,尺寸越大,本身要求精密度是越高。
這個也是光學輔助設計是可以獲得最佳光學設計方案,但現實製造可能是做不到。






diffusionless wrote:
也就是成像圈越大鏡頭,要控制像場與像差的難度越高。
成像面越小的影像,因為會受到較大放大率影響,因此對於鏡頭解析度要求比較高。
而鏡頭設定解析度越高,其光學設計難度也就提高。
但是現實物理光學就已經受到臨界解析力限制問題,也就是繞射像差產生可見光波長的最高解析是有限。


大大專業推!
真的是長見識了!
APS-C的 SEL24f18z 裝在 A7 全幅機
如果相機自動裁切2400萬畫素變成1000萬畫素
這比例相當於全片幅和APS-C感光元件大小的比例
意思就是只用到相當於APS-C感光元件大小的部分
所以實際焦段也要*1.5變成36mm (會略大於36mm)

如果自己裁切就可以用到更接近全片幅感光元件的大小
也就是焦段可以更接近24mm,但要看APS-C鏡頭成像圈大小
只是每張照片都要自己裁切會比較麻煩,但是可以得到更廣角和更多畫素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