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C/N都有成熟的(商...(恕刪) 創新 就叫小聰明 那閣下 您是否可以發揮一下小聰明創新一下呢??若SONY真的這麼不堪,那為何連N家都向SONY購買感光元件呢?您眼中只有C/N 是正宗、是大廠?但SONY肯創新,引發競爭,在感光元件製程與技術處於領導地位也並非一蹴可及的,SONY近來在相機領域的發展,小弟認為是該給予鼓勵的而不是只認同C/N 而眼裡就容不下其他廠、他廠創新就叫"小聰明" ?恕小弟無法苟同
如果修正邊角畫質真的能夠省掉那麼多鏡片,在底片時代,大概就有廠商開發曲面的感光底片了,底片原本就是軟的,要弄成曲面遠比CMOS容易。過去沒做的,現在用軟性CMOS sensor達到了,但是鏡頭端能夠省掉多少成本呢?這點我是有點懷疑的。
ddcatt wrote:如果修正邊角畫質真的...(恕刪) 相比CMOS,底片並不害怕斜射光,這不是常識?底片時代跟本不用考慮這些。看看M MOUNT的超廣角鏡,用在底片機上哪會有問題?問題只會發生在數碼機。
MP56 wrote:我猜...製作方式都...(恕刪) 那我要快一點到日本申請「用左手由外擦PP」的專利以後用左手的日本人,嘿嘿給錢回主題:曲面CMOS的受光面,是一個有「深度」的平面要涵蓋這個「深度」,是否以後的光圈只能從F4或8開始?不知這個想法是否正確?
天毅 wrote:主要是如果各家相機場開始大量採用這個感光元件鏡頭的製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販售價格可能不變,也許還能更高這對相機場來說就不是要不要跟sony買的問題...(恕刪) 之前就有討論過這個問題, 對於 望遠鏡頭, 超廣角鏡頭, 變焦鏡頭而言, 曲面 CMOS 並無法簡化光學設計, 也就無法降低鏡頭製造的成本. 再說各家的鏡頭都很齊全, 為了曲面 CMOS 而全部重新設計, 所花的成本可能會讓廠商無法接受, .
有部分網友糾結在"曲面CMOS製作專利"上,這可能忽略了"實務"問題。建立晶圓廠,是動輒百億台幣起跳的事業,不是一時興起想幹就幹的玩藝兒。一旦動念要設立,產能與銷售量、資本回收與利益..是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算曲面COMS製作完全無專利問題,有多少家願意跳進去?(看看當前的CMOS生產就知道)所以SONY根本不懼曲面CMOS的專利釋出問題,樂得當現成好人(來啊~有本事你也建個晶圓廠來對幹試試)如果曲面COMS開始量產,結果使用這片感光片的相機只有SONY一家這樣的產能與用量,SONY晶圓廠可能要虧本如果能像目前這樣,有多家相機廠商也採購SONY的曲面感光晶片那這市場就比較有搞頭、整體新產品氣勢也較能哄抬起來會做生意的,是希望類似"皮鞋街、五金街、電子街.."這樣,互相倚翠偎紅成勢的市場,不是整條街只此一家的孤店,這點日本人深懂箇中三味。SONY根本不怕其他人"無償"使用曲面CMOS製作技術,在晶圓製造上跟他競爭,他怕的是其他家冷眼旁觀看獨腳戲。而其他家是看著現有利益,不輕言轉換跑道弄渾市場,免得重新洗牌市佔率降低,但又怕萬一市場對曲面CMOS接受度高,就失了起步先機,所以應該猶疑再三審慎評估中吧?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jenhoxen wrote:隨著"第三號神"起舞...(恕刪) 這位大大,您口中的 拿掉低通濾鏡感光元件N牌D800E的感光元件就是SONY的哦Sony在感光元件的市佔率當然不是100%也不是全世界都只能跟Sony買感光元件但是 N牌的確是有跟Sony買感光元件用在高階機上哦該給廠商肯定與鼓勵應該不要吝嗇而不是抱著神主牌而容不下他廠牌有競爭才能引發更好的科技競賽與進步和科技革命您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