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底片大小,就是全片幅...因為科技的進步...相機數位化,底片就變成後面那一片感光元件...但感光元件的大小...如果要維持原來底片的大小,對當時的科技來說有難度...而且成本高...所以才會出現 APS-C 即是將全片幅的感光元件面積縮小後約為原來的 3/4 大小,並將焦距拉長 NIKON 為1.5倍,CANON 為1.6倍,就可以得到正常的成像。所以那時候的老鏡頭幾乎都是全片幅的鏡頭...但後來鏡頭廠發覺如果做專門給 APS-C 專用的鏡頭,成本又可以更省...所以市面上才會有全幅機身,非全幅機身,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的組合。家裏就四台單眼機身...二台APS-C機身, 二台全幅機身...鏡頭全部是全幅鏡...愛怎麼裝就怎麼裝,都是適用的,不過...我最常用的還是全幅機身,APS-C 幾乎都讓他在防潮箱睡覺...很少出門的^^
75010236 wrote:差在廣角的尺寸而已 ...(恕刪) 是不是 FE 24-70 裝在A7上,焦段就是 24~70而 FE 24-70 裝在A6000上,換算後就變成 36~105 新手 誠心請教
飄流之風 wrote:是不是 FE 24-...(恕刪) 是的然後我還是覺得一些特殊用與實在是很難懂多數人使用的底片大小為36x24(mm)後來技術突破之後做出了同樣大小的CMOS相機廠商稱之為「全片幅」(Full frame)若以相機廠商所稱之全片幅為基準稱APSC、APSH為「片幅機」或是「片幅鏡頭」我覺得是很奇怪的說法片幅指的是底片的大小,常見的有半格機、135、120、66、67....8x10......都是「片幅」的一種大部分的攝影玩家其實應該都看得懂只是我覺得現在規格很多,還是要說清楚比較好不然M43也是比35mm還小的「片幅機」啊但誰知道What the hell are you talking about?不過語言時常會積非成是,最後大家習慣了就會變成對的也許有一天用罄竹難書形容一個人善事做很多也是不違和的純討論勿戰
沒有關係阿...如果你去翻翻DSLR的歷史...早期鏡頭都是全片幅裝在APSC上,APSC專用鏡頭是後來才發展出來!!請直接用吧..若在龜毛一點..APSC用全幅鏡反而是使用畫質比較好的地方(偏中間),所以你或許有時爬文可以看到有些鏡頭上全幅機反而可以很容易看週邊影像不好得現像!!但缺點就是等效出來的焦段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廣(或許你要X1.5 or 1.6),除非你拍鳥!!
Inagawa Photography wrote:再加上 我也沒有說crop frame 與full frame那個比較好 不懂爲何會被炮耶? crop frame大陸直翻[截幅]或[裁幅],在台灣這邊影友巳看不順眼了,何況您還自創[副(負)篇幅]這個奇怪名詞?我們都直稱APS-C或4/3、1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