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1102520521 wrote:
五分奉上,給大大鼓勵...(恕刪)
l111210 wrote:
太感人惹~~~
大大...(恕刪)
jasonli wrote:
給作者一個鼓掌
我知...(恕刪)
剛回家, 感謝三位大大的鼓勵, 兩隻鏡頭, 一隻內變焦,一隻外變焦, 第一次測試70端就遇到腳架固定在同一視角, 拍出來的視角及物件大小不一的現象, 不過還好4次結果都大致相同, 另外廣角端很難拍, 周邊會變形, 很難讓所有書本在同一焦平面, , 下次可能要用硬尺量相機與書本距離, 讓它與相機形成平行線, 如果在同一焦平面, 比較中央及周邊畫質才有意義,
想請教各位, 測試過程還有甚麼謬誤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謝謝各位
hayamartin wrote:
是否要測一下 上EA...(恕刪)
暫時已焦頭爛額, 廣角端以難產, 大概已無餘力去做16-35MM ZA嚴謹的測試,而且FE1635還沒出, 不知道要跟誰做比較, 只有舊作幾張瞭表心意
A99+1635ZA
A7+laea4+24-70mm F2.8 ZA SSM

ldg52121 wrote:
另外廣角端很難拍, 周邊會變形, 很難讓所有書本在同一焦平面, , 下次可能要用硬尺量相機與書本距離, 讓它與相機形成平行線, 如果在同一焦平面, 比較中央及周邊畫質才有意義,
如果廣角端的變形就給他變 , 是不是剛好比較一下 5 面非球面的修正效果 ?
焦平面這段聽不太懂 @@ 如果比較同焦段
不是只需要固定對焦點 , 讓畫面都落入景深就可以嗎?
kuobba003 wrote:
如果廣角端的變形就給...(恕刪)
以上圖來說, 假設每個橘子的高度都不一樣, 如果中間的橘子最高, 右邊有種子的橘子最低, 當把對焦點對準中間橘子中心, 又開大光圈, 最低的右邊橘子就會像淺景深效應一樣模糊掉, 如果每一個橘子都一樣高, 都在同一焦平面,那麼中心跟右邊橘子受到淺景深效應影響最小, 比較中心跟周邊畫質才會有意義
廣角端我已經拍過兩次, 兩次都有變形,照起來有時右邊高, 左邊低, 有時左邊高, 右邊低, 就像我照書本一樣, 如果照片中書本兩邊不同等變形, 表示書本與相機並不是兩個平行面, 就跟剛才提到的淺景深效應一樣, 雖然對焦在中心點, 照起來有時中心跟右邊清楚, 有時中心跟左邊清楚, 很難取得一個平衡點。簡單來說相機面與書本面就像蹺蹺板與地面, 當蹺蹺板完全平衡時會與地面形成兩個平行面, 這就是我所謂的焦平面, 從蹺蹺板中心點往地面拍, 地面每一點都是精準對焦點, 這時來比較中心跟周邊畫質才會有意義, 唉, 囉嗦一堆, 我可能又詞不達意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