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a99曝光補償問題


出來混就不要怕被笑 wrote:
空說無憑,小弟放一張...(恕刪)

個人並不是攝影學院出身,也不是像一般人模式,而是因為材料專業需要學習電子、光學顯微鏡學與儀器分析等課程,實驗上需要進行試片拍攝工作而開始對於光學有興趣。後來才學習攝影光學。


所謂環境光線,本身是經由測光而來,一般DSLR是採用測輝度,也就是景物反射光,如果是入射式測光的光球,他是測量照度。

這裡<環境光線>,就是本身所測量環境光線的輝度或照度。

並不是您所寫 <環境光線> = <曝光值EV> + <攝影者的判定或是測光器的判定>。

測光輝度或照度,是環境光線越亮,EV值越高。
ISO,ISO越高,EV值越高。
光圈,光圈越小,EV值越高
快門,快門越快,EV值越高

如果您的觀念是正確
因為環境光線是固定,只是會有測量上偏差,所以如果把ISO和光圈快門放在一起,會變成當ISO提高,也就是EV值增加,那麼光圈與快門EV值要下降,也就是快門要變慢或著光圈變大,就和事實不符。


A模式,ISO=200,光圈=F2.8,進行曝光補藏
+1(1/30)

+0.7(1/50)
+0.3(1/60)

S模式,ISO=200,快門=1/60,進行曝光補償
+1(F2.2)
+0.7(F2.5)
+0.3(F2.8)

M模式,ISO=200,快門=1/60 ,光圈=F2.8
+1
+0.7
+0.3
上面曝光參數都不會變




M模式,ISO=AUTO-ISO,快門=1/60,光圈=F2.8
+1(ISO=400)
+0.7(ISO=320)
+0.3(ISO=250)





diffusionless wrote:
個人並不是攝影學院出...(恕刪)


感謝大哥精深的回覆, 但是從一開始我們說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您說的是曝光的理論,小弟講的是機器附有的功能. EV is Exposure Value in short, 也就是中文講的曝光值. exposure compensation中文翻的是曝光補償,是個應用的term.


大哥說的理論都沒有錯,但是,那是建立在測光器測得都準的假設上,但是測光器真的都準嗎?? 什麼樣的照片才是正確的曝光? 理工科上面的人喜歡把東西物量話,會說EV是固定的.


但是藝術學院學視覺藝術的人會說---->因人而異,因為那是藝術家的品味,有些人喜歡過曝的照片,有些人喜歡稍微暗一些的照片.


拿大哥Po的那幾張例子,在理工科理面可以足夠當做sample, 但是在視覺藝術科系裡面,遇到老派的教授會把您的照片打回票,說是每一張都曝光不夠. 年輕一點的會尊重您說那是您個人照相的風格. 全是很主觀的.



另外大哥您舉的例子理論上都很對,但是那是建立在"所使用的測光器"都是正確的假設上.

小弟本身用過一台二手的Nikon 底片機,經過他的測光,每一張照片照出來的都是過亮1.5個stop. 這個時候如果機器上可以有Exposure compensation的設定,我就可以把他定死在 -1.5EV, 然後開始照相.

測光器測 reflect light meter and reflected light meter, 18% Gray, Zone system,很抱歉,小弟這裡用英文,因為小弟可以算是假ABC,中文說不好,英文也普普. 但是那些又另一堆理論和工具,怎麼使用怎麼使用全憑個人.

至於照相,有些人迷在器材裡,有些人迷在相片藝術裡,有些人迷在器材的藝梳術面,全憑個人喜好.

出來混就不要怕被笑 wrote:
空說無憑,小弟放一張...(恕刪)

大哥方便測一下嘛?您先在你的螢幕前…
在M模式下取個適當曝光值!光圈、快門、iso三要素都固定起來!
然後對強光的螢幕測個光、一旁較弱光的環境也測個光看看…
您的曝光補償數值是否在強光處顯示為 +ev值、而弱光處則是 -ev值!

若如我上述的、畢竟我的就是這樣顯示…
則是該機子在提醒當下環境是多了、或是少了多少ev…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testaynow

出來混就不要怕被笑 wrote:
感謝大哥精深的回覆,...(恕刪)


對於測試曝光部份,是因為個人慣用非原廠卡口的手動鏡頭,所以曝光值是內部已經調整,會偏低許多。


只是,因為要做試驗要獲得光圈與快門在EXIFT,必須要用自動鏡頭才會顯示正確光圈數值,所以未及去調整歸零。



拿18%反射率的中灰色卡,也是在於本身DSLR是反射式測光來測量輝度,所以會受到反射率影響,而定出18%反射率的中灰色卡作為基準。

不管上面或著Ansel Adams 大師的 Zoom System,本身其實是很簡單,要把畫面上景物再曝光過程,能合乎本身硬體動態範圍能呈現細節畫面。







在這裡個人建議,您應該把照片拍出來,然後再看照片內EXIF擋,去比對不同設定的最後實際曝光參數。
試著像個人參數設計方向去進行。



diffusionless wrote:

對於測試曝光部份,是因為個人慣用非原廠卡口的手動鏡頭,所以曝光值是內部已經調整,會偏低許多。


只是,因為要做試驗要獲得光圈與快門在EXIFT,必須要用自動鏡頭才會顯示正確光圈數值,所以未及去調整歸零。



拿18%反射率的中灰色卡,也是在於本身DSLR是反射式測光來測量輝度,所以會受到反射率影響,而定出18%反射率的中灰色卡作為基準。

不管上面或著Ansel Adams 大師的 Zoom System,本身其實是很簡單,要把畫面上景物再曝光過程,能合乎本身硬體動態範圍能呈現細節畫面。







在這裡個人建議,您應該把照片拍出來,然後再看照片內EXIF擋,去比對不同設定的最後實際曝光參數。
試著像個人參數設計方向去進行。(恕刪)




感謝大哥試著和小弟闡述各種曝光的知識, 我們的討論就到此結束好嗎? 小弟我並不是什麼有名藝術學校教出來的學生,但是在小弟任職學校的攝影部門當助教也已經打混了五年的光景,或許誤了滿多認真學習的學生. 另外可能也誤了些請小弟去拍照的客人.

就像大哥講的,您測光的個人習慣和原廠的機器有出入,所以照出來的相片會和實際上的曝光值不一樣,小弟一直講的是Sony A700的機器裡面有內建這個功能,可以強迫機器在測光表上做任何模式下面做人為的不同測光改變,進一步可以避免"忘記"自己的鏡頭不同而做的錯誤曝光設定, 但是在A77的時代就拿掉了這個方便的設定. 這是小弟的親身體驗,另外從前Minolta A7的底片機上也是有同樣的硬體轉盤設定,小弟很樂意有機會拿著機器當著大哥的面示範給您看.

另外, Ansel Adams 的 "Zone System" 除了闡述曝光的重要之外,還有更深一層如何在暗房處理底片與印黑白相片的知識和使用不同化學藥劑的效果可以做出不同相片的感覺. 是很技術層面上的東西,也是很藝術的技巧,小弟汗顏,只知道個表面. 但是,大哥所提的 "Zoom System", 小弟倒是初次聽到,還請大哥指點一二.

最後,這是小弟一直和學生分享的一個心得,所有再好的工具,只是幫助創作的一環,全靠人怎麼使用. 錢只是一個資源,有個數目,但是創作出來的成品,並不是一個數目可以取代的. 能使用好的工具去方便創作是很好,但是沒有最好的工具去創作也沒關係. 在課堂上,拿貴的相機並不代表教授會給你好成績,在社會上拿貴的相機並不代表客人會請你,最重要還是你的成品,還有你的待人之道.

對了,大哥可以不用再發私人訊息給小弟,好似在向小弟嗆聲,現在學期末快到了,小弟有一群學生急著要好成績,會向小弟嗆聲, argue,的人不會少.
FedererNO1 wrote:

大哥方便測一下嘛?您先在你的螢幕前…
在M模式下取個適當曝光值!光圈、快門、iso三要素都固定起來!
然後對強光的螢幕測個光、一旁較弱光的環境也測個光看看…
您的曝光補償數值是否在強光處顯示為 +ev值、而弱光處則是 -ev值!

若如我上述的、畢竟我的就是這樣顯示…
則是該機子在提醒當下環境是多了、或是少了多少ev…...(恕刪)



大哥所敘述的是基本的測光步驟,這個小弟了解.

小弟所說的是相機內建曝光補償值上在M模式裡可不可以更改. 大家的觀念都是在 EV= 快門 + 光圈 + ISO. 這也是公認的東西,小弟從來沒有否認他

但是這裡小弟說的是,相機讀出來的 EV = 0 的時候真的是攝影者想要的曝光嗎?? 還是在特定場合裡面,類似雪地裡還是大太陽下的沙漠裡 EV要設在大約 +0.7, 在pub裡面或是晚上在歌劇表演廳裡面 EV要設在負的範圍.

以前A700的時候,小弟的M模式下可以告訴機器,我現在要求所有的曝光都要過曝一步,在EV設定+1的時候,我的測光表上面讀到0的時後實際上機器給我的所有光圈和快門的設定都會是過曝一步的設定. 但是這個功能在A77上面就沒了. 小弟並不是什麼工具魔人,但是小弟以前在照底片的時代某些進階Nikon的機器有這個功能,後來小弟買入手的Minolta A7也有這個功能.

就是這樣子而已.
熄火啦,都有道理啦。。

老機A850也是在M模式時,頂部的EV曝光補償功能是可以讓你去調整的沒錯,不過不管該曝光補償功能如何的調整,拍出來的相片還是一樣的,因為M模式下A850的ISO是固定的無法AUTO的 。。。

不過,相機景觀窗裡有個EV尺表,當開曝光補償時,原本景觀窗內的EV齒表示會變的,也就是要你手動去調整光圈快門的組合等等才讓該景觀窗內的EV齒表回到0的位置。。

也就是自動模式下,使用曝光補償時,是機器自動調整讓EV齒表歸零,而M模式時是手動去調整讓EV齒表歸零。。

可能是該功能被研發認為無用處吧,演變後來的機種就沒有了也說不一定。。。

醬子囉。。。

ijk0001 wrote:
熄火啦,都有道理啦。。

老機A850也是在M模式時,頂部的EV曝光補償功能是可以讓你去調整的沒錯,不過不管該曝光補償功能如何的調整,拍出來的相片還是一樣的,因為M模式下A850的ISO是固定的無法AUTO的 。。。

不過,相機景觀窗裡有個EV尺表,當開曝光補償時,原本景觀窗內的EV齒表示會變的,也就是要你手動去調整光圈快門的組合等等才讓該景觀窗內的EV齒表回到0的位置。。

也就是自動模式下,使用曝光補償時,是機器自動調整讓EV齒表歸零,而M模式時是手動去調整讓EV齒表歸零。。

可能是該功能被研發認為無用處吧,演變後來的機種就沒有了也說不一定。。。

醬子囉。。。(恕刪)



感謝大哥的解說,小弟剛才心血來潮,挖出純粹收藏沒有拿出來的1985年的Minolta 7000,發現在那台機器上面也是一樣有相同的功能..
或許Sony真的在改變相機的設定. 老實說,滿懷念A700測光功能可以靠機身扳一下就轉換的的鈕, A77把那個功能變成要按FN鈕才能轉變,也是感覺滿可惜的..

A77的機身功能很強大,但是操控性真的稍比以前的機器來得不方便些,但是用久了習慣也就不抱怨了. 只是工具而已,並不影響成果.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