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就不要怕被笑 wrote:
空說無憑,小弟放一張...(恕刪)
個人並不是攝影學院出身,也不是像一般人模式,而是因為材料專業需要學習電子、光學顯微鏡學與儀器分析等課程,實驗上需要進行試片拍攝工作而開始對於光學有興趣。後來才學習攝影光學。
所謂環境光線,本身是經由測光而來,一般DSLR是採用測輝度,也就是景物反射光,如果是入射式測光的光球,他是測量照度。
這裡<環境光線>,就是本身所測量環境光線的輝度或照度。
並不是您所寫 <環境光線> = <曝光值EV> + <攝影者的判定或是測光器的判定>。
測光輝度或照度,是環境光線越亮,EV值越高。
ISO,ISO越高,EV值越高。
光圈,光圈越小,EV值越高
快門,快門越快,EV值越高
如果您的觀念是正確
因為環境光線是固定,只是會有測量上偏差,所以如果把ISO和光圈快門放在一起,會變成當ISO提高,也就是EV值增加,那麼光圈與快門EV值要下降,也就是快門要變慢或著光圈變大,就和事實不符。
A模式,ISO=200,光圈=F2.8,進行曝光補藏
+1(1/30)

+0.7(1/50)

+0.3(1/60)

S模式,ISO=200,快門=1/60,進行曝光補償
+1(F2.2)

+0.7(F2.5)

+0.3(F2.8)

M模式,ISO=200,快門=1/60 ,光圈=F2.8
+1

+0.7

+0.3

上面曝光參數都不會變
M模式,ISO=AUTO-ISO,快門=1/60,光圈=F2.8
+1(ISO=400)

+0.7(ISO=320)

+0.3(ISO=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