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ony A77 v1.05 到~ 強推!!


yansson wrote:
這句不太能理解,高I...(恕刪)


啊~洋森大 真高興看到您的回覆...
小弟上次有拿兩支鏡頭做表較,兩次比較出來的結果
感覺好像如果鏡頭解像力好對於高ISO的雜訊有點幫助說...
其實 也不是很確定是不是真的是這樣..
說真的一直到現在都有點困惑(一直苦無高手來指點)
還是請前輩您幫忙解或...

以下是小弟兩次比較的結果:
其實小弟知道這兩支鏡頭差距有點大,但是故意比較想聽聽各位高手來印證小弟的想法是不是正確(高iso的雜訊細節度等是否能藉由好鏡頭發揮高像數的能力來得到改善...)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4&t=2648544&p=2#3471145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4&t=2653032&p=1#34764476
這個應該左邊是ang,右邊是mino,打錯了...

感恩~

good_dealz wrote:
啊~洋森大 真高興看...(恕刪)

您的文章我有看過,但所謂大圖也只是1024的縮圖,實在看不太出來,就沒回文了

不過您說"雜訊細節度"這詞就怪怪的,同一個cmos而言,理論上影響雜訊是iso,細節則是鏡頭

2個不相關的因素混為一談,很難有結果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yansson wrote:
您的文章我有看過,但...(恕刪)


金A...我真不懂...高ISO的雜訊與鏡頭有什麼關聯...

說真的...我用A55+KIT1855..跟用2470ZA...ISO開最高一樣慘...

我完全沒覺得有什麼差異...

yansson wrote:
您的文章我有看過,但...(恕刪)


pupu0821 wrote:
金A...我真不懂....(恕刪)


洋森大說到重點,正是理論上雜訊應該是感光元件上了高ISO無法妥善處理所導致,而細節度則應該只是單存因為鏡頭解像能力所產生的結果(抱歉,小弟如果描述不週請糾正,另外小弟應該在"雜訊""細節度"中間加個"和")。

話說...小弟上次在攝影棚拿到這支剛入的ang,閒暇無事拿來把玩,新鏡到理所當然好奇心驅使想試試它的各方面表現能力,平常小弟為應付各種不同場合習慣轉iso auto 100-1600除非有特殊需要才會轉,無意間按了快門幾下,發現效果不錯,仔細看竟然是iso 1600,於是放大看再轉至iso 3200再照幾張發現和以往的iso 1600和iso 3200比較表現更好,而且雜訊也明顯變少,當下覺得懷疑自己是不是看走眼了,下班後翻一些以往照的iso 1600和iso 3200檔來比較發現,這支ang的鏡確實在高iso表現比較好。當然這樣是無法輕易說服自己的,於是最後才心血來潮拿支可以有同焦段做比較的鏡頭實測。

真正比較下去才發現minolta和蔡頭都普遍偏暗,而像在暗時剎看之下細節度好像很好(因為色暗濃對比度好像較強);而另一邊ang這支一開始偏亮導致一開使看很普通,可是上了高iso卻在每一級iso都比mino這支好,越高iso越明顯,可是小弟納悶的是高iso背景應該越亮細節應該因光線而被曝掉表現越差才對,但是ang這支卻不會這樣,反而是mino這支才上到iso 800整個細節度完全呈現平的狀態。

所以最後小弟越想越納悶,完全搞不清楚這到底是應為鏡頭解像力好所致,還是因為鏡頭結構透光性好的關係讓雜訊減少而細節度也增加了(當然小弟所指雜訊變少是以a77以前很爛高iso表現水平去評價換上ang鏡頭後的a77)。至於a77的iso 1600 和 3200嘛,還是一樣爛~

good_dealz wrote:
洋森大說到重點,正是...(恕刪)


iso 越高 noise floor 越高,
所以曝光越不足的雜訊比也越高.

good_dealz wrote:
不過高iso堪用的問...(恕刪)


我想鏡頭有藍色標籤的對於36MP的FF應該迎刃有餘!!!!

good_dealz wrote:
洋森大說到重點,正是...(恕刪)

愛展能那隻應該是階調表現比較好,看起來細節豐富吧

對比較高的鏡頭會讓人感覺比較銳利,但暗部雜訊也會比較明顯,畫面會比較平的感覺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good_dealz wrote:
啊~洋森大 真高興看...(恕刪)


這次真是有感升級
但是說真的,鏡頭解像力跟高ISO比較沒有關係,要看本身機身的COMS與機器的處理晶片,處理的效果如何

good_dealz wrote:
啊~洋森大 真高興看...(恕刪)

單純的來說
鏡頭是解像力 SENSOR是結像力
這樣字面上就容易了解了吧
高ISO或是除噪這些都是結像之後的後端處理
ISO的雜訊是在SENSOR感應電位差的時候混入的
需要後端的2刺轉換及傳輸中濾除
這部分除了處理引擎外就是軔體的編寫
C/N兩家的後端部分 整體的設計比較強
所以SONY在這部分需要增加人員來設計
畢竟已經快2年重心都在NEX上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