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Sony啥時來一台能與5DII匹敵的全福雞?

Monte920 wrote:
他太多似是而非的觀念沒弄清楚 (尤其是總畫素,片幅, 畫素密度那一段, 觀念錯很大), 器材是接觸了不少, 然而基礎功則完全沒有好好下功夫 (可能也不想花功夫). 剛開始好像是上來要問問題, 但其實是自己喃喃自語, 自己完全沒聽進去別人的意見和跟他解釋的. 我實在是幫不上忙, 只好讓他繼續活在他個人的舞台裡, 讓他自己打空氣囉! 反正退休玩玩也好, 只要不誤導到後輩就行了! ...(恕刪)


++++++++ +++++++++ 1

我實在是 越看越不懂他想要表達的東西及重點 ?? 認知真的差很大 !!
恩...可憐的空氣......進來被他打的

其餘........

炫耀財力.... 閲 炫耀C/Y蔡.... 閱 炫耀自身年資.... 閱


以上.........
這個我想以我自己本身也是個消費者的立場說一下,我高中是美工科攝影組的當時還是在傳統相機的時代,左鄰右舍的同學能夠負擔的起的相機大多是Canon 跟 Nikon,加上老師所教育地下來,基本上對CN兩個品牌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支持度,當然夢幻機可能就是萊卡還是甚麼120蛇腹相機之類的。

相機進入數位化時代之後,本來我的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就是想買Canon,但是當時看到它的體積跟傳統單眼差不多,我那個時候拿的幾隻SIGMA的鏡頭又不能用在新系統上(博愛路某相機店老闆說的 = =)。
加上當時Sony推出的T1體積小攜帶方便,功能又不差...我就敗下去了,Sony的設計質感真的沒話說,但是功能上手震,夜拍都很差,這是我自己的心得,但是他輕薄時尚的設計真的很吸引我^^" 之後DC就陸陸續續一職不斷在Sony,RICOH跟Casio裡面汰換。直到看到NEX廣告,讓我又敗下去...當然,起初根本是抱著我就是買了一台新的DC的心態去買了定焦組。

但是這一兩個月的使用下來,陸陸續續又敗了其他的周邊,現在看一看,我好像又把以前玩單眼的那堆配備又搞回來了,而且對玩單眼的那個熱誠又開始燃燒了^^" 我個人覺得NEX是台很不錯的媒介帶領DC User進階到單眼的世界,當然單眼相機的領域以往我根本是沒想過Sony的存在,不過現在是還滿期待他接下來的產品會是怎麼樣的劃時代。並且相較於以往CN兩大品牌 (算寡佔市場嗎??) 的是佔率,長期下來反而侷限了他們原有的創意及構思去發展商品,畢竟他們是有目共睹的單眼專家。然而Sony此幾波的動作想必讓他們也有了警惕。 目前我是拿NEX定焦組及上周剛到手的18-200鏡頭。未來一兩年我很希望可以在入手一台較專業的單眼相機,但是這場S家挑起的戰爭,想必撿到便宜的都是消費者,之後要入手CNS哪一家的單眼,我倒是滿期待的^^

jeromevj wrote:
5D2的2千1百萬畫素,之前就有人說出換算之後,實際畫數只有一千一百萬(很像,我懶得算),所以在照片上的一些細節很容易鬆散,反而跟450、500、550、50、7D系列比較,反而是比5D2更低階機種,細節更紮實!(恕刪)


5DII換算成APS-C的畫素密度只有2200X0.4=880萬畫素,比400D之後的1000萬畫素以上機種細節部份都少,但就因為密度少,以目前CMOS的感光能力,它的畫質卻是最佳的.平常大家在看照片,不就是看它一張照片的整體表現,很少會去細看它有多少細節表現的吧!曾經比較過40D/400D和5DII拍的照片,同樣在電腦螢幕100%檢視,5DII的影像比40D/400D細膩一些,相信比之後更高密度的450D.500D.50D,550D,7D還要細膩更多.

高ISO的表現,相信在CMOS感光能力無法有效提升下,是數位相機廠最為致力的一項數位技術研發了,就拿最近Sony幾台新機的ISO表現即知.

1D4是Canon的最新機種,高ISO的表現最佳,也是事證.相信爾後Canon再發表的新機,在高ISO方面會越來越好.

同樣是1800萬畫素CMOS的7D和550D,大家都有目共睹,後出的550D在高ISO的表現就比7D好一些.

jeromevj大您以拍活動居多,甭論別的,就以連拍速度和對焦系統方面的需求,當然非選1D系列不可囉!

對於以拍風景靜態居多的,當然選1Ds系列,但太貴了,只能求其次買5D系列囉!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dan087989 wrote:
當然單眼相機的領域以往我根本是沒想過Sony的存在,不過現在是還滿期待他接下來的產品會是怎麼樣的劃時代。並且相較於以往CN兩大品牌 (算寡佔市場嗎??) 的是佔率


所以絕大部份的人還是不知道....

SONY的單眼部門是買下 KonicaMinolta 的... 一開始就是用KM的大版辦公室...最近才搬回東京, 主要的研發人員一樣還是KM那批古露精怪的RD, 加上SONY的財力...我們才有這些怪雞絲可以用...

讚一下airsama大大, 本來以為年輕時收的C/Y Zeiss
接到數位就是我需求的...但接觸了一些其他二線廠,以及一些電影鏡之後
才知道Zeiss雖然負盛名, 但出的量產鏡頭還是有成本考量,表現只算中規中矩
(但那幾支 50,60週年的真的可怕)

唯有打破自己的臼巢, 才能看得到愈大愈遠...
不要太執著於某種器材吧, 要多拍各種不同的題材
(人像如同美術課的素描, 如果拍不好, 我也不認為其他題材會好)

在這裏也證明airsama的論點 ~~~
來張正中午拍攝的金城湖, 用料紮實的老鏡,解析才是真正可怕的

魯獅 wrote:
5DII換算成APS...(恕刪)


高密度往往帶來更多的雜訊跟畫質的影響,但高密度也得高解析度,倘若135片幅做到跟APSC片幅1800萬的密度,
仍能維持很好的品質也是很樂見這樣的產品出現
LEICAQT & XT-10 & X70
最近C/N的新機,似乎一直都只在原地打轉而已,N的畫素因受制於非自己生產CMOS,只能加強其它功能和機身強度,C則借助自己的CMOS能力,每階段發表同系列新機,畫素必定更上一級,其它的新增功能,就了了一兩樣應景一下.

Sony近幾年來加入單眼戰局,除了走平價化和機海戰術之外,更是開發C/N兩家劃地自限的框框之外,不但讓C/N以後的新機不得不仿傚為之,也讓咱們消費大家能夠品嘗更多的新功能,新菜色.

Canon有自己開發CMOS的能力,Canon每一代新機都有提升畫素的本錢。

依近年來Canon發行數位單眼的畫素倍增率,APS-C是以大約X1.2的倍數增加; FF機種是以大約X1.3的倍數增加。

APS-C
自300D的600萬X1.2約等於800萬的350D;800萬X1.2約等於1000萬的400D;1000萬X1.2約等於1200萬的450D;1200萬X1.2約等於1500萬的500D;1500萬X1.2約等於1800萬的550D;下回的600D應該就是1800萬X1.2約等於2200萬;再下回的650D應該就是2100萬X1.2約等於2600萬

FF
自1Ds的1000萬X1.3約等於1280萬的5D;1280萬X1.3約等於1670萬的1DsII;
1670萬X1.3約等於2110萬的1DsIII和5DII;下回的1Ds4應該就是2100萬X1.3約等於2750萬;再下回的1Ds5應該就是2750萬X1.3約等於3600萬.

Canon數位單眼的發展史是有機可循的.
幾乎都是把新開發的CMOS先用在中低階的APS-C機身試用,待穩定後再裁切給FF規格用。
APS-C/480萬畫素/8.2μm =1DII/820萬畫素/8.2μm=5D/1280萬畫素/8.2μm
10D/630萬畫素/7.2μm=1DIII/1010萬畫素/7.2μm=1DsII/1670萬畫素/7.2μm
20D/30D/820萬畫素/6.4μm=1DsIII/2110萬畫素/6.4μm=1DsII/1670萬畫素/6.4μm
40D/400D/1000D萬畫素/5.7μm=1D4/1610萬畫素/5.7μm=(1Ds4)/2650萬畫素/5.7μm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魯獅 wrote:
最近C/N的新機,似...(恕刪)

魯獅前輩
認真的建議您,對於攝影器材"只看文字描述"是很有風險的舉動
不論是只認得規格表上的畫素或ISO這種"數字"或只認Zeiss或L這些"文字"皆然.

畢竟很多東西還是得看實戰的.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900目前爛在幾個地方

1. 高ISO: 從A550開始決定跟lightroom合作抹細節 ... 3460萬畫素 ISO6400, 有解

2. 持續對焦: sony拿nex感光元件跟nikon換了中央3點持續對焦, 有解

3. 高準度對焦點分佈廣一點: 無解, 這是全片幅以上的通病, Nikon目前作不出來, 最廣就是三分之一處再內縮一點點

4. 測光: A900的測光範圍居然只有APS-C中央部分, 若選擇全區平均測光、在半按快門時, A900同時鎖曝光 ... 算是另類的"中央重點"曝光鎖 ... 一樣得靠Nikon, 順便把點測光連動專利分享一下, 有解

5. 反光鏡緩衝機制: 唉, 還是要靠Nikon

以上是傳統dslr, 如果走new alpha路線, 如固定反光鏡DSLT A9X, 就只剩3,4兩個問題
  • 3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