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dacke Dees wrote:
想說如果你用過的話,...(恕刪)
我不再討論PENTAX
很抱歉
免得被亂扣帽子
如果要討論16-80ZA
我就奉陪
謝謝
我對這顆的邊角失光沒有意見
確實有邊角失光,但我沒有為此感到困擾
我還有Minolta TC-1
還去日本找了一顆Minolta G-ROKKOR 28/3.5 L Mount的鏡頭
邊角失光更嚴重
個人推估至少掉了一格
但是我個人很喜歡這種邊角失光的味道
Monte920 wrote:
根據友站Photofan裡有接觸過的內線人士說, 新機的連拍速度可以達到接近每秒10張,但用的方法和D300不同. 它是反光鏡就一直翻上來不降下去, 而你由live view的方法來做快速連拍. 它的缺點是你無法用觀景窗來快速連拍. Sony用這種方法可以理解, 因為Minolta的反光鏡及快門反應技術沒辦法做到像Nikon那種機關槍這麼厲害, 只好用電子快門的方法來彌補它這方面技術的不足.
beerstar wrote:
Minolta好的對焦系統藏起來不用
真的蠻奇怪的...
beerstar wrote:
我不再討論PENTAX
很抱歉
免得被亂扣帽子
如果要討論16-80ZA
我就奉陪
謝謝
文包 wrote:
其實這些都是時代環境使然
文包 wrote:
看D7D的對焦模組之前. 要先了解當年D7D的主力對手. 是Canon 20D
(D200上市是很後面的事了)
D7D的九點八線sensor配置. 與20D的規格相同
而在sensor感度方面還略勝一籌 -1~18EV
所以當時D7D在AF規格上. 已經與20D水準等齊.
就沒需要使用更強的AF模組
文包 wrote:
後來的D5D, A100. 都訂位在入門機. 沿用D7D的AF模組.
只是這段時間. Nikon在他全線產品的AF性能. 從D40到D2X. 都有大幅度提升
以至於現在的D3, D300. 又再更進一階
所以. ... 拿現在的眼光. 去看當年. 他當然很不理想
但是在當年. 它已經是不錯的.
要了解Minolta 的AF性能. 有機會的話. 應該要試試看它的底片機
Dynax5/7/9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
尤其是7
即使以現在的標準來看. 也不會輸給各家現行旗艦機. (D3, 1D3, 1Ds3這些新出的我就不知道了.....
-
這些像替KM護盤的話. 本來不是我喜歡說的.... 但是本來會說這些話的人. 現在都已經倒戈相向. 所以我不得不說....鬱卒
Monte920 wrote:
根據友站Photofan裡有接觸過的內線人士說, 新機的連拍速度可以達到接近每秒10張,但用的方法和D300不同. 它是反光鏡就一直翻上來不降下去, 而你由live view的方法來做快速連拍. 它的缺點是你無法用觀景窗來快速連拍. Sony用這種方法可以理解, 因為Minolta的反光鏡及快門反應技術沒辦法做到像Nikon那種機關槍這麼厲害, 只好用電子快門的方法來彌補它這方面技術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