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更多的作品, 來豐富你的生活.
以下是題外話, 版主, 抱歉了.
敬告某些 Sony 控..
別讓別人覺得,
你的眼裡只有Sony,
容不下其他東西,
不能接受其他意見.
而傷害Sony的形象.
討論區之所以叫討論區,
不同意見才叫討論.
不然就叫一言堂就好了.
以下只針對器材, 不要回什麼重要的是後面的大頭等等話.
不可否認的, Sony 的T 有著外形和品牌上的優勢, 質感真的很好.
但.. T 還是有幾個以攝影角度來看的嚴重弱點.
廣角, 光圈小和雜訊高的問題. 閃光鏡GN值也不夠補強光圈與ISO.
在薄形化的造形上, 容易手震而攝影失敗.
期待接下來的T 可以改進..
我曾有一個親戚帶著他的Sony T 來問我說怎麼幾乎每一張都是糊的,
是不是他操作錯誤, 我原以為, 他是把閃光燈關了, 讓他在室內低照度下,
每張的快門都不夠...
後來把相片送到電腦上一看EXif, 發現每張都有開閃光燈,
在閃燈補光下, 還是快門不夠而手震.... 唉.
他只是一般使用者, 把 T 當傻瓜相機拍. T 應該要能避免這類問題.
但似乎從第一代的T 開始, 到現在這些狀況都在.
我也很希望可以帶一台可以隨身放口袋的相機, 想拍就拍.
現階段, 更好用的是還不錯的照相手機..
小弟是舊Minolta 的愛用者,
現在還留有Sony 70-200 G 和 50 F1.4 等A900上市.
目前主力是 Canon 40D 和 兩顆廣角小三元.
小機子則用D-Lux3.
Sony 非相機類的東西也一堆.
為何報器材, 是避免被扣帽子. 而被誤解.. 又是一個來反Sony的...
LCD要比Sony T系列強的....
請問是哪台阿?顯色效果真的比人家好嗎?一比就很明顯的阿
鏡頭畫質?
這不是幾百年前F717就已經訂下基礎的嗎?後續R1也再度稱霸阿
防手震機制?
這時候要拿Fujifilm出來說嘴嗎?Sony在雜訊上面可沒輸到兩級,還是你真以為Z5的iso400沒有IS系統畫質打得過人家iso100?大家愛用Fujifilm是因為堪用畫質下好拍成功,我倒是沒看過敢用iso400畫質打人家100的(200也打不過阿)
處裡器速度?
哪家在回電速度,操控反應,對焦速度,電力控制(難道現在要拿Casio z55出來說?好像也不是Canon阿)贏的?
好八,一台一台特別優點拿來比不夠客觀
那以T系列來說,哪台潛望式機種完成度比他高的?請就LCD等級(顯色以及觸控),電力控制,反應等
那以W系列來說,又有哪台完成度比他高?(Canon?笑死,不是才再說全手動?W100就有的手動,Canon到現在才發表的新系列口袋機才能放)畫質(我真的很好奇同類型機種哪台畫質比他強?Pentax A系列有機會,但是完成度低,反應慢)?電力?反應?講人家兩段光圈很機勒,沒關係,倒是拿一張要能細調光圈才拍得出來的照片講解一下好嗎?
要拿G9來比喔?這不是人家幾百年前V1就做的規格?
HD錄影呢?
要拿專業機種來說,Nikon D700/D3?Canon 1Ds mark3?
好像在專業需求上面的大畫數需求全面的輸給Sony A900
在Jpg直出的色彩需求上面有贏嗎?(這對職業需求絕對很重要!這是講求時效性的!不是宅在家裡慢慢調可以賺的)
閃燈系統?用過KM閃燈系統的,光是那個接腳就不會認為C/N那種接腳算是夠符合職業需求(性能有贏嗎?)
壹周刊要全配1Ds系列當然有人家低光源拍攝的需求
商業攝影?一千兩百萬畫素會夠?看來你沒出過整面大樓的海報呢?(難道你以為不用裁切的嗎?)
C/N當然有擅長的部份,可是我舉的例子則是明顯到不行的弱點,這樣還敢說贏人家
商業需求裡面,價格完全就是成本,如果A900能做到,絕對就不會去選1Ds或是D3,工作就是工作,難道操作爽度能養小孩嗎?
講低階DSLR好了,A200低階到這樣,對焦也沒看輸給D80,倒是C/N就是出不來一隻等校24~158mm但是又在一萬五的旅遊鏡
Live view就別說了....狂勝
Canon有很棒的高iso,Nikon有不錯的操控性,但是要說看不起Sony,算了巴,你以為Sony吃掉的Minolta是省油的燈嗎?人家接手兩年從低階到高階整條線都出滿,後面alpha魂還在繼續爆發呢!
Sony T系列外型好也不行?
Canon可以先有潛望式機種再來說人家嗎?
Nikon潛望式機種和T系列有得拼嗎?(無論你說反應還是電力還是LCD?還是又要講畫質?)
一直要拿ixus系列來講,怎麼每次都要去針對人家T系列,明明自己的對手是W系列阿
(好好去查IXUS四個字母是什麼意思巴)
G系列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也的確擄獲很多人的芳心,可是跟R1一比,有任何贏面嗎?
Sony放棄V系列,Canon的Pro1不也死了幾百年了媽?哪一個階層使用者比較高階阿?技術比較難阿?
就DC來講,光是R1放在那邊的鏡頭技術以及畫質,我實在沒看到哪家有勇氣去和他對打(大概就是Fujifilm繼續撐)
就DSLR來講,兩年內Sony從整併Minolta到A100到現在A350所展現的進步,妳要回頭看看Canon從350D到450D到底做了些什麼嗎?的確阿,高iso一樣很棒....SO?進步呢?研發力呢?
人家說要做全幅,就是生出來,第一台專業機就是全幅還補上困難度很高的機身AS(片幅越大越難做)
妳要回頭看Nikon當初宣佈APS為主流,然後傷了多少用家的心,後來又自婊出D3,然後在自己用D700再婊一次D3的"誠意"嗎?D200和D300用家的血淚....(喔...D2X恐怕才是血流成河的一台)
Canon?5D絕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一台相機,5D mark2也很棒,但是要笑人家?免了巴,A900一點也不弱。
去酸Sony和看不起Sony只是顯露出自己對相機的無知
當然我也很歡迎你告訴我其實Sony的技術是多麼的低階,卑微,沒誠意,不用心
然後Canon和Nikon是多麼的高強,多麼的不削在LCD,電力控制,外型設計等方面不削與Sony競爭,然後隨便去找一下寶獅和idee去設計他們的輕薄機,但是依然打不過Sony的外型口碑,然後不削HD錄影,不削i-can技術等等
下面網址是Sony相機系列的一點介紹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8/07/08/6-sony-liarboo/#comments
敢說比用心,也許要Panasonic和Casio還有Olympus才有那樣一點立場去說他廠DC誠意不足阿(可以先來台F1和LX3和mju1050sw嗎?這才是DC發展十幾年來一直存在的夢想方向,真正全自動,大廣角,大光圈,極限錄影,極限環境的克服)
騙人不阿阿阿
dennischao wrote:
討論區之所以叫討論區,
不同意見才叫討論.
不然就叫一言堂就好了....(恕刪)
討論區雖然叫做討論區
卻也有不同的主題
在像機討論區,您不會回文 今天股票漲多少
在電腦討論區,您不會回文 青菜一把只要十元哦
討論區是有區塊的
區塊裡面又有各種主題
今天樓主的主題是討論分享他入手相機的喜悅以及對入手相機的喜愛`
不是要討論入手相機的評測
您想要發表不同的意見討論可以另闢主題討論
大家會十分樂意跟您分享討論各牌相機的優缺點
而您所謂的 一言堂
小弟更覺得是否有人認為可以不論樓主開的主題是啥
都可以隨自己高興愛說啥就說啥不用去尊重樓主?
把討論區變成大型聊天室呢?

dennischao wrote:
但.. T 還是有幾個以攝影角度來看的嚴重弱點.
廣角, 光圈小和雜訊高的問題. 閃光鏡GN值也不夠補強光圈與ISO.
在薄形化的造形上, 容易手震而攝影失敗.....(恕刪)
他的訴求就是 超薄 餅乾機.....

怎麼又來要求這種東西哩?!

潛望式構造是想要多廣?
鏡頭這麼迷你是要怎樣光圈大?
CCD 這麼小像素這麼大是要怎樣雜訊少?
體積這麼小是要怎樣閃光 GN 值大?
SONY T 系列我是覺得降噪的確還需要加強
不過就像您不能要求法拉力要有 OFF ROAD 能力呀....
頂多將避震調軟點適應台灣的市區道路啊
這麼薄 SONY 都盡量內建光學防手震了
SONY 為了一般使用者能夠使用一直不斷的努力改進
在微型化的同時,也盡力的將最新的技術投入在每樣產品上面
完美 不是短時間就可以達到的啊
dennischao wrote:
他的Sony T 來問我說怎麼幾乎每一張都是糊的,
是不是他操作錯誤, 我原以為, 他是把閃光燈關了, 讓他在室內低照度下,
每張的快門都不夠...
後來把相片送到電腦上一看EXif, 發現每張都有開閃光燈,
在閃燈補光下, 還是快門不夠而手震.... 唉.
他只是一般使用者, 把 T 當傻瓜相機拍. T 應該要能避免這類問題.
但似乎從第一代的T 開始, 到現在這些狀況都在.....(恕刪)
SONY 內建閃光模式快門都是定在 1/60
這已經是大部分人給予相機的安全快門值了
快門會降至 1/60 這預設的閃光最低快門相信週遭環境的亮度不會太高
1/60 快門他都可以模糊了
請問有其他同等級訴求像機 OK 的嗎?
而 SONY 閃光也可以選擇 SF
選擇 SF 的時候雖然有閃光,快門還是會依照當時被攝場景的亮度做快門的調整
也就是亮度不足的時候,雖然有閃光,快門依然可能低於安全快門值而造成影像晃動
而您描述的 T 應該有些年紀了吧
如果用過最近的幾台新 T 就應該了解其他家做得到的模糊防止 T 也同樣做到了
高 ISO + 防手震 已經可以將安全快門適用於大部分的室內光源環境了
不過 SONY 高 ISO 噪點抹除還是有改進空間
可以更期待下一代的 SONY 的 T 系列哦~

啥可以讓我失去理智?
當我看到〝SONY〞這個字的時候...>0<
下面是小犬照片,由老婆拍的(非專業但喜歡隨手拍),第一張僅縮圖未做任何銳化或調色,第二張是百分百裁切
相機是T系列最薄的T7一年前拍的..


這台老機很薄沒防手震,但是就是方便輕巧,且拍出畫質符合我和我老婆這種非專業人士需求.
但今年為了廣角與畫素去買了C家860IS,隨後沒多久就把T7出掉了,(用了2年多)
可是那肥厚的身軀與較大的光圈

卻沒有帶給我們更高的照片成功率與畫質,所以又很快脫手了(用3個月)
現在換W300拍.沒見老婆抱怨.
但有了之前T7的使用經驗後,我想如果她還抱怨W300肥厚的話,
我就會入手T系列,畢竟真的很漂亮.畫質夠她需求就好

PS:有人說F家不錯,但在家裡壞了3台相機後(F402;F420;F601)此牌被我老婆列入黑名單.
不然說真的拍出來顏色真的還不錯,可能跟我家八字不合吧..

不然F50 F100看起來不錯說.
RedLeo wrote:
SONY T 系列我是覺得降噪的確還需要加強
大大這裡有點小小的想法.僅針對降噪而言
因為一直有在比較過名片機畫質跟降噪
T系列以前抹的兇連細節都抹光了
T系列到現在T77抹的沒以前兇.但細節還是保留著
但是跟一些機種相比.抹的仍然算是兇(跟Canon比)
雖然少了很多噪點.但也因此失去某些細節
個人認為不需要降噪了...
T系列本身因為機子限制CCD大小.
本來就不該發展到千萬像素
六百萬像素足夠
富士的降噪一向不錯.但很多地方依舊被人詬病抹的太油畫
個人不覺得這種油畫感是種美感
以個人GRD經驗而言.GRD的噪點很漂亮.我很喜歡
如果光是抹除噪點像油畫般.這不是太好的做法
提升CCD大小.跟降低畫素才是讓機子畫質提高的根本辦法
RedLeo wrote:
SONY 內建閃光模式快門都是定在 1/60
這已經是大部分人給予相機的安全快門值了
快門會降至 1/60 這預設的閃光最低快門相信週遭環境的亮度不會太高
這裡幫大大做點修正
因為個人入手過T20.T77..研究的頗徹底
從T20使用就發現閃光燈並不會固定快門速度.
但最慢的快門大約是1/40秒..也就是說要更慢快門要開啟慢閃
但是一般用閃燈時..快門是不會固定的
例如朝向日光燈拍攝強制閃光時.快門速度就會跟著改變如1/100秒
SONY的T系列閃燈一直以來都是智慧型閃燈
除了自己會依照距離控制強弱外.也會依照週遭環境測光去決定快門速度跟光圈大小跟ISO高低
所以一般我大太陽底下看情況也會開啟閃燈製造一點小效果
以下這兩張都用T77拍攝且強制閃燈..可以參考快門速度


雖然SONY一直並沒強調這一點
但閃燈比起我用過的很多小相機都還聰明很多
且閃燈回電速度是一等一的快
跟很多小相機一比其他小相機失色很多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樓上的就開個擂台吧
我們就搬板凳來當評審XD
-----------------------------以上是題外話
我個人認為 當個人技術到達一定水準
拿什麼像機都可以出現佳作
更何況
所有拿著相機在外拍照的人
絕大多數
都是想將眼前的美景 美人 各種經驗 等等
做出一個記錄 成為自己喜歡的作品
給更多好朋友看 給更多網路的同好看
更多的喜悅
是來自分享
而不是炫耀
磨練的過程中
難免會有拙作
無論 再怎麼差 過來人都該秉持著 鼓勵與欣賞的角度
去稱讚他 去提醒他 糾正他
現在反而有太多人 見不得別人好
認為別人在炫耀 認為別人會打敗自己
就在人家成功前PO文打擊對方
SO WHAT?
不如把這時間拿去多拍照
讓大家看到更多的可能
也證明自己的能力
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人沒資格批評別人作品(包含小弟自己)
因為我們都不是大師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