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現代的人而言,家裡翻出的陳舊「老照片」,和過去底片高感增感沖片的顆粒,
一種「主觀風格」認定來「創作」。
對一些拍「底片」作為一種客觀事實的人而言,
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所以不少朋友嚴厲的批評這種創作。
數位底片創作實驗,這個題目,不是要「創作在科學客觀上模擬出底片」,而是「人們經常看到的老照片底片感覺」
關於家裡找到的陳舊老照片,
不懂構圖技巧,隨拍,受到機械限制,無法重拍等等,
又必需「洗出來」,現在可能都褪色的感覺,
「一些平凡無奇」但又對許多人非常有意義的「仿舊」照片,我感受到的樓主「數位底片創作」的意思是這樣。
DavidWalther wrote: 我覺得,樓主把「底片照」和「老照片感覺」當成同一件事情。
對很多現代的人而言,家裡翻出的陳舊「老照片」,和過去底片高感增感沖片的顆粒,
一種「主觀風格」認定來「創作」。
對一些拍「底片」作為一種客觀事實的人而言,
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所以不少朋友嚴厲的批評這種創作。
數位底片創作實驗,這個題目,不是要「創作在科學客觀上模擬出底片」,而是「人們經常看到的老照片底片感覺」
關於家裡找到的陳舊老照片,
不懂構圖技巧,隨拍,受到機械限制,無法重拍等等,
又必需「洗出來」,現在可能都褪色的感覺,
「一些平凡無奇」但又對許多人非常有意義的「仿舊」照片,我感受到的樓主「數位底片創作」的意思是這樣。
(抱歉電腦維修中,手機排版不易)
第一本的起點的確類似「老照片的感覺」,如果說大家都能認同攝影的形式/內容是合成的狀態(但是觀察之後發現這不是共識),我刻意將形式放大,內容則以多重脈絡呈現—目的為不讓觀眾在內容層面獲得統一的方向感—藉以觀察論壇上的民意在哪裡,我們才可以繼續下一次討論。
至於「底片」作為一種介質:傳遞客觀世界的事件/事物,到一個平面上,並視之為真實。這樣的攝影觀實為一種誤解。不過重讀之後,我發現許多人對底片的喜愛,其實是一種讚嘆他人發明之喜愛:現代的底片可以在一塊35mm如此迷你的基底輕易獲得清晰、透亮的影像,並且能用放大鏡欣賞,這不就是一個無比精緻的玩具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