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igo wrote:
這點蠻不認同的老鏡...(恕刪)
我從沒說過,老鏡的畫質沒有一定水準這話,我再說一次,我自己也玩老鏡,而現在是在討論老鏡與現代鏡之間畫質的比較,那在一些可以測量的項目上自然會有高低之分。
這樣說吧,當我說Kobe比姚明矮時,我並不是指Kobe是個侏儒,只是單純指他沒有姚明高而已。
另外你說的這句「Otus 55/1.4拍的照片有現代鏡的毛病
但這問題在Zeiss的新鏡上比較輕微(相較於日鏡來講)」
讓我有點困惑,以年代來講,Otus還晚過大部分的Zeiss的ZE、ZF鏡,Otus在蔡司的產品現當中可說是最新的鏡了,你的意思是早先幾年的ZE、ZF版本反而有Otus不及的地方? 是指什麼呢?Coating的缺點又是指什麼呢? 有嚴重到需要"棄"現代鏡嗎?
畫質是很難去說差幾倍的,但是我可以確定,你拿Contax還是Contarex也好,縮兩級光圈,只會在中央解像力與Otus縮小原本巨大的差距,而色散、邊緣畫質、像差、變形這些畫質上的重要指標還是一樣距離很遠,不是縮兩級光圈就能得到一樣的畫面的,縮光圈能改善幅度沒辦法這麼大也沒辦法這麼全面,有些是結構上的問題了。
跟上面Kobe的例子同樣的道理,50年來畫質有進步是客觀事實,你看Canon每隔約7-10餘年就發表新一代產品,新鏡的解像力和各項修正都明顯優於前一代,各大網站每次都會做測試,擺出圖片讓你看出肉見可見的提升,那麼50年是一個更長的區間,這之間的差距遠比Canon的前後代距離更大,若我用"些微"這個詞來表示這50年來的差距,不是更不客觀嗎?
另外,Contarex與其他老鏡的價格差異倍數,其實不比Otus與新鏡的差異更小,就一顆5514就上看5萬,其他老鏡的同焦段也不過就一兩萬的水平、幾千的占大多數,35焦段更不用說了,3000多隻的產量,相比於其他老鏡的同焦段價差自然不在話下。
拿Otus與Contarex來PK挺合適的,都可以各自代表自己陣營的最高畫質水準不是嗎?而且同樣是出身蔡司,以同一家公司的不同年份產品,來探討畫質科技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是更為客觀嗎? 畢竟許多老鏡廠現在已經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