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國外A7配老鏡測評


sunnazi wrote:
APS-C都紅得一蹋...(恕刪)


預購快沒了,sun大趕緊催眠自己"A7外型很好看。A7外型很好看。A7外型很好看。"
airport724 wrote:
預購快沒了,sun大...(恕刪)

外型真的只能妥協了...
畢竟那是個人喜好問題…
ξ( ✿>◡❛)▄︻▇▇〓
ACON99 wrote:
這裏就是妳的盲點啊焦...(恕刪)


這個也是同樣雞生蛋問題。

也就是成像圈較小的鏡頭,本身可以有較大提高解析力空間,提高開放光圈素質,提高更大光圈恆定光圈變焦鏡。

但是同樣他本身也同樣具有較小影像放大倍率,較快遇到繞射像差問題,較高解析也是在於本身需要較大放大影像。
這兩種作用效果,片幅影像放大率影像大於鏡頭性能提昇程度,



這個也是相機發展歷史中,是從大片幅系統開始,本身就是直接是作品照片,後面慢慢光學越來越進步,慢慢才往小片幅前進。





只不過這裡是不是有點撇開話題。

就個人所知道,斜射光的解析力是和微透鏡是沒有相關,微透鏡本身是在於修正光路降低邊緣失光與colorshift問題。

解析力問題應該是和前面感光元件前面所有光學濾鏡,也就是會邊緣斜射光產生偏折彎曲,數位感光元件這部份寬容度是比較低,看起來好像邊緣整個散掉一樣。


sunnazi wrote:
APS-C都紅得一蹋...(恕刪)

sunnazi 兄:

就個人來說,所謂COLOR SHIFT紅移問題還好,就算leica也要數位修正,而這個問題也是遠距離影響比較大。


個人覺得比較有問題是在於解析畫質上面,這部份gxr開發就有提到,<GXR完全指南>第99頁開始說明開發幕後。



diffusionless wrote:
就個人來說,所謂COLOR SHIFT紅移問題還好,就算leica也要數位修正,而這個問題也是遠距離影響比較大。...(恕刪)

我另一個朋友也是跟你一樣比較在乎邊角畫質問題。

我自認為我不是個吹毛求疵的人,但是紅成這樣的照片真沒辦法用啊…


NEX-5+G21


這還只是14MP的NEX-5,換了24MP的NEX-7之後Biogon的G21更是悲壯...
NEX-7+G21
可以看到只有中間1/3處沒變紅...(還刻意挑晚上拍比較不明顯...)



所以換了7之後幾乎都沒在拿出來用了...
G28還可以加減用一下...

ξ( ✿>◡❛)▄︻▇▇〓
sunnazi wrote:
我另一個朋友也是跟你...(恕刪)


這個之前Sony NEX-7 with wide angle Leica lenses – A quick test and Ricoh GXR A12 Comparison!就有討論。







g21本身雖然卡口較leica m長,但鏡後鉅較短,為只有12MM,所以本身是很難。
NEX卸下Anti-Alias filter之ISO表現,並請求建議
也有人想說拿到可以解決一些事情,但實際上數位感光元件本身焦平面精準度要求是很高,而各個光學元件厚度各方面都是會影響,這裡面是涵蓋很多光學因素影響。


GXR A12 M 實現 Zeiss Hologon G16 數位化






diffusionless 的回覆真是超專業

受不了一片紅

又懶得修圖

現今的解決之道可能是一律轉黑白......

ACON99 wrote:
這裏就是妳的盲點啊
焦距視角可以等效
F2.0的速度卻是F2.8的一倍
當然你要比淺景深是全幅淺很多...
但是景深算是解析度嘛?

如果看相同線密度的MTF
Zuiko銀環鏡的最大光圈MTF的確比其他家好
不然你舉個超廣角的變形量 色散 等等 超廣角最注重的因素
來跟Zuiko 7-14mm f/4比比看...


F2.0是2.8的一倍,但是和全幅比起來....等效ISO先差個四倍
到頭來還是輸一倍阿

超廣角變形量?
Biogon和Hologon不就是這方面的專家!??

相同線密度? 就和你說過了,43系統要看比全幅系統高一倍的MTF才準
--
43也並非沒有用過, 甚至還持有過7-14(後來上ebay賣掉了...國內不太好賣)
只是,真的就是生不逢時.....

另外,論魅力,還是Biogon以及Sonnar優秀多了

lifaung wrote:
F2.0是2.8的一...(恕刪)

問題是你hologon是定焦16mm f8
目前沒有全幅數位可以接
就算是contax g底片機 本身鏡頭邊角失光還要加掛濾鏡 還手動...
並沒有你解決你一開始說的問題
這兩隻菜司羹
只能接雙眼
現在單眼鏡都到14mm f2.8了 真的比的過?
穗光714一隻抵兩羹 還自動勒...
菜司羹真的在現代超強的話
必然會出現在新阿花全幅鏡上
不然就是像touit 這種賣兩家apsc
還有 為啥43鏡mtf要是ff的兩倍? 根據何來?
難道apsc鏡mtf要1.5倍?
Nikon 1 mtf 要 2.7倍?
ACON99 wrote:
問題是你hologon是定焦16mm f8
目前沒有全幅數位可以接
就算是contax g底片機 本身鏡頭邊角失光還要加掛濾鏡 還手動...
並沒有你解決你一開始說的問題
這兩隻菜司羹
只能接雙眼
現在單眼鏡都到14mm f2.8了 真的比的過?
穗光714一隻抵兩羹 還自動勒...
菜司羹真的在現代超強的話
必然會出現在新阿花全幅鏡上
不然就是像touit 這種賣兩家apsc
還有 為啥43鏡mtf要是ff的兩倍? 根據何來?
難道apsc鏡mtf要1.5倍?
Nikon 1 mtf 要 2.7倍?


關於43鏡頭或是其他片幅鏡頭的MTF問題,我以為這已經是攝影常識之一了......

http://www.photoreview.com.au/tips/understanding-and-using-mtf-graphs

需要的話我可以幫您找找當初43系統出來的時候的廣告

因為要換算等效面積上的解像力,所以如果用蔡司的來做為標準,OM要測試他的鏡頭20/40/80 lp/mm的結果....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即使135系統如何出神入化,碰到4X5相機的低解像力鏡頭還是得吃鱉......

--
7-14就是隻光圈特別小的等效14-28F8.0鏡頭而已....和各家大三元比並沒有什麼特別

至於底片機,小弟目前就是正在使用Contax G1,搭配Hologon的確是手動,而搭配Biogon的時候則是自動對焦(其實不是很準)
而A7的出現就代表了至少G21可以解放到全幅上,而且不需要忍受43鏡頭的周邊變形問題,解像力也足夠好
(OM的43系統推出的MTF curve實際上也不是實測值,且僅是等效於日本規格10 lp/mm以及30 lp/mm的等級,而Contax G16 G21所推出的就是實測值,且規格為10/20/40 lp/mm)

蔡司羹?那啥玩意兒?
Hologon以及Biogon的問題在於必須是RF機種才有可能使用,但不論色彩,或是變形率都屬上乘

阿花全幅鏡? 能吃嗎? (我個人倒是沒有購入任何ZA,還是以傳統的Minolta G為主,因為個人對於蔡司網頁上沒有堂堂正正標示實測MTF的鏡頭沒興趣...)
所有MA接環現有的機身並未配備鎖定反光鏡的場合下,也就無法使用Biogon或是Hologon這類的鏡頭,和蔡司的技術有何關聯?
真的要說轉接後,實際上Contax G轉接NEX系統是可以做自動對焦的, 如此一來和小片幅43系統就拉得更遠

現實面來說,43系統並非不好,只是OM當初太想框錢,又沒預料到感光元件平價化如此的快,最終就是這個場景了(135全片幅打只有25%感光面積的43系統)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