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_min wrote:
在數年來Sony傾...(恕刪)
K大:
辛苦了!
就整體來說,寫得相當不錯。
不過,個人還是給一些建議!
1.雖然我們都想公平客觀來表達結果,但是完全客觀是不可能,相反也有要讓回復比較公平,就會故意讚揚其他,但是用詞就可以看出觀點,這個也是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模糊或問題,盡量別節外生枝。
例如:無反的對焦觀念和反光系統就完全不同,反光鏡系統,主要是相位對焦,對焦主要是來自馬達+對焦系統判斷,只是一般狀況,對焦系統影響不大,但是同台機身亮度比較差,合焦速度就可以看出差異,這個也是大光圈鏡頭在對焦性能有部分貢獻,只是光圈太大,也因為對焦精準度要求,也會故意設計讓它慢一些。
無反系統就更複雜,只要涵蓋對比式對焦,就和影像對比狀況有關,所以和片幅等有關,所以就算同樣技術,小片幅也可以做比較快許多。
像這種,假設想要測次對焦速度,其實只要回覆使用機身拍攝,成功率多少,或著多少時間等數據,其他有興趣自然會有知道狀況。
2.鏡頭設計往往是為了考量實拍結果,會捨棄一些修正,保留一些像差,讓鏡頭整體呈現符合設計者想要平衡的影像。
這個也是一開始我們會去看MTF或測試數字,ISO12233測試紙等,但是這個不是真實影像狀況,而且其變數相當多,這個也是有時候,會發現各網站測是數據有時候會互打。
所以真實場景雖然比較難量化,但是比較貼近真實拍攝狀況,所以多些實拍照片其實對於真的想買這顆鏡頭是比較有用。
GM系列是特別強調製程能力提升,有效改善散景,個人覺得這個GM特點,若是少了這部分,總會覺得有點失落。
再來就是不同距離差異,像是NIKON小黑五,在近距離就比較差些,遠點就比較好些,這個若是有機會可以看看,
3.就增距鏡來說,其實是比較難拿捏,一者每一家70-200設計強弱偏好是不一樣,個人所知道sony ZEISS tamron都是比較偏廣角方,canon和SIGMA比較偏望遠,nikon則是從廣角轉望遠。
一般鏡頭最優化是在無限遠,加增距鏡頭,通常是越遠距離,可以看到影像差異越大。
大多數需要裝都是不夠遠,所以都是望遠端使用200mm以上,除非手上有其他這個焦段鏡頭,例如SONY 70-300 G,否則就算100mm+2X=望遠200mm,但是很難不用200mm F.8,去用前者少掉兩級光圈的200mm。
以上還做為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