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有人會期待E環的原廠蔡司鏡頭嗎? ZEISS Lesses Team出來講話了


uligo wrote:
衝著你這句話, 我幫...(恕刪)

通常我越不喜歡的.......我越愛搞它說,只是要排隊
通常我會喜歡的,都是被折磨很久,到最後也不知道是喜歡折磨還是喜歡它說
junk89 wrote:
CONTAX只有這隻我能插嘴了(因為我只收了這隻)
A7r+CONTAX 28MM f2
F5.6
_DSC4835 by super_junk89, on Flickr
先說好,這隻我覺得是好鏡頭.......但落到我手中,總要鞭一下
跟D25一樣,邊角看大圖就知道不好.......但我覺得這隻鏡頭本來就被設計成這樣,它本來就不是風景頭


你的標準真高~
雖然我提到biogon 35/2.8, Curtagon 28/4, Contax D28/2, D25/2.8的邊角或多或少有些許不太行
但這四顆鏡頭我都很喜歡,
Biogon 35/2.8的解像力
Curtagon 28/4的立體感
Contax D28/2的色彩
Contax D25/2.8的.......恩, 詞窮了....
反正都是很棒的鏡頭
這四顆鏡頭中就屬D25最適合當旅遊鏡

不需要太過度在意這四顆鏡頭的邊角啦~
知道哪裡不行就避開吧~

回到主題,
Loxia 35/2的樣片還是要先看他的光圈是多少再來討論
忘了在哪看到了, 有人寫信去罵, Zeiss說上市的loxia的表現會更好
真假都等上市後看看user review的評價囉~
uligo wrote:
Contax D25/2.8的.......恩, 詞窮了....

我來補充啊
D25中近景拍的背景撥離感

我也覺得D25蠻好用的.......即使是要拍景又要邊角強壯時,開APSC下去,邊角也都很不錯啊
只是會變成37.5MM的鏡頭,但卻是25MM的變形......剛好我對變形完全無視

只是CONTAX D25前面,還有一顆CONTAREX 25MM在那裏.......

順便兔巢一下,除了D28F2的色彩真的特別以外.......這些老鏡的解像力跟立體感都嘛很強
光學已經很久沒有大突破了,能做的雖然有但是越來越有限,如果以徠卡全片幅來看,鏡頭與機身皆為自行設計產品都免不了要用軟體補強,與其期待鏡頭不如期待sensor的進步比較快,以往的銘鏡遲早都會平反的!

以手動鏡的角度來說,感覺只有Zeiss與leica市場炒作,真能夠比自己的舊鏡優秀多少?,會讓攝影者創作提升多少空間?Leica M35 cron ASPH個人覺得除了”很“優秀外卻沒有七枚好用,雖然手上只有pana M43與Sony A7兩顆kit鏡是自動對焦,但現在100mm以上焦段開始思考應該自動對焦+防守震取代手動鏡加單腳架,提升使用率,減少晃動.(長焦段好的手動鏡都有重量不加腳架以前看幻燈片有時候會很嘔,喜歡螢幕放大的會更嘔)

像Sony A7這樣劃時代的產品,Zeiss應該思考怎樣設計輕便AF內對焦的高階鏡頭,讓輕便高畫質一舉改變相機生態,十年前還在討論當N Digital 全片幅出來後,Conatx G2的下一代會不會是G Digital...殘念!坦白說A7一出來就決定買了,把它當所謂的G Digital, 但Zeiss現在居然在FE 24-70mm後出手動鏡,真的令人失望!測過幾個有口碑的G鏡自動對焦轉接環後...算了,還是轉接Leica M或是ZM方便使用些,真的很感嘆怎麼不出Contax G的下一鏡頭?

PS. 不知道有哪位大哥有在A7測試過蔡司 FE 24-70mm與轉接改Canon接環的 Contax N 24-85mm



junk89 wrote:
以還原系的鏡頭來說,...(恕刪)


呵呵,contarex是我最愛的系列,從前也買了一點,但是後來價格飆漲,就沒法收齊了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robertlala wrote:
光學已經很久沒有大突...(恕刪)


術業有專攻,自動對焦技術應該從以往就不是Leica/Zeiss的強項
未來只會更難而已

至於光學到底有沒有進步? 客觀來說不論是材料或數據計算的部份當然有進步
但成像的部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有人就是比較喜歡所謂的"老鏡風格"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tessar wrote:
從前也買了一點,但是後來價格飆漲,就沒法收齊了

這種五十年前的老鏡很爛的啦........大家千萬別收歐,收了一定會後悔
我只想便宜收CONTAREX 15MM或18MM就好了.......就說我只有價格情結了
Horology wrote:
術業有專攻,自動對焦技術應該從以往就不是Leica/Zeiss的強項



說的是...以A7的原生鏡50mm以上Zeiss應該不太需要期待了

"有人會期待E環的原廠蔡司鏡頭嗎?" 另外的思考是”什麼樣的E接環蔡司鏡頭是被期待的?“

希望Sony可以趕緊把中望遠定焦鏡(自動對焦+防手震)推出,不要浪費了A7這樣極其輕便的機身,如果Sony可以把Contax G鏡的設計概念置入FE修正廣角端問題且售價比照辦理應該會大賣!Planar 35/2, Sonnar 90/2.8 and 135/2.8.這些輕巧的鏡頭Zeiss都早有成熟的設計.


Contax G, Sony A7 這類的新想法的設計對我來說才是進步,Contax G把攝影工作輕巧化,用合理的成本生產高素質的鏡頭,Sony A7在數位化潮流下利用新技術讓攝影機思考SLR的必要性,很期待20多年來這個旁支可以變主流


PS. 24年前買了一套Contax G到現在搭配RVP100(可惜最佳搭擋RVP50),家人一起用幻燈機欣賞還是認為比ZM加M機來的出色,因為ZM拍出來感覺很“老氣”


junk89 wrote:
其實CONTAREX 50MM邊角也很強說

同場加映CONTAREX 50mm F2 + A7r
F5.6
太陽突然不見了,加減看
20140907-092719 by super_junk89, on Flickr

懶得下載原圖的檢視的,我幫忙裁切好了



junk89 wrote:
同場加映CONTAR...(恕刪)

很久沒上來!

突然發現LOXIA出生。
看來是ZM作為基礎修正,也符合原本ZEISS現階段應該做!

本身重新大改設計是很耗資源成本,畢竟現階段來說,E接環後面會如何還不知道!

看看ZF/ZE的客戶群還是比較大,裡面設計和電影鏡頭有些重疊性,本身ZEISS才會放較大重心去設計新鏡頭與設計。


再來就是對於數位感光元件本身成像原理問題,如果是要配合短鏡後拒設計,不管怎樣都會遇到邊緣成像問題。


這個在之前討論也提過。
感光元件前光學濾鏡(IR/UV OLPF)厚度對於鏡頭光學影響



這個也是LEICA當初一開始連IR/UV等都不裝上去,只是這樣會引出另外問題,就是波長問題。









鏡頭光學本身是可以用簡單數學就可以獲得近似,但是如果要再更進一步逼近,其計算就會大幅增加,而過去鏡頭設計,光學玻璃有限,主要是靠設計者巧思來設計,和現代鏡頭往往是從電腦輔助是有很大差異。


講白一點,就是假設大體結構相近,通常能修正是有限,特別是很多是相連,像是把最大光圈球差下降,也會連帶繞射像差提早在大光圈就影響。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