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算純新手,之前有入手過Canon EOS M50+Kit鏡
後來出掉換成Canon EOS RP,以及原廠及副廠的35、50和85定焦鏡頭
疫情後出佳,換成手機Vivo 100作為平日和旅遊的記錄工具
但一直還是很喜歡按下快門的儀式感,以及先進光學帶來的淺景深
上個月開始看Fuji X100VI,無奈那個價格真的下不了手
Ricoh GRIII及IIIx也在名單中,但目前4xK的價格也是望而卻步
(以上的金額都在預算內)
於是開始考慮出佳後為尼,畢竟有許多副廠鏡頭支援,奢儉由人
新出的幾代相機,表現也都很亮眼
預算:台幣19萬 (不一定要花完)
習慣:照片95%,影片5%
對象:陌生人為主的街拍及人像(40%)、景物為主的街拍(25%)、旅遊(25%)、舞蹈(10%)
目前還在APS-C和全幅掙扎中,有兩個群體:
一、全幅:A7IV和A7C II
看到很多開箱說A7C II機身不好握,如果加上握把,不如買A7IV換一個更高的機械快門
但後來想到應該先去Sony旗艦門市自己握握看,有機會或許能裝上24-70mm GM II看看配重
考慮搭配的鏡頭有24-70mm GM II+FE 50mm f1.4 GM
二、APS-C:A6700
如果拍照為主的話,目前Sony APS-C相機應該就是這台吧
雖然加上16-55mm f2.8 G數字也在預算內,但就覺得不能用在全幅上,不要花到這麼多錢
考慮搭配的鏡頭有Sigma 18-50mm f2.8 + FE 35mm f1.4 GM
想聽聽各位Sony朋友的意見,同時想確認一下,拍照時是不是能同時儲存RAW+JEPG?
手機讀取是不是能只讀JPEG就好?謝謝
在機身設計上,A7 V 據信會採用類似 A7R V 的造型,包含廣受好評的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與相同配置的操作按鈕,不過並未跟進 A1 II 或 A9 III 的新式大型握把設計,維持其高階通用型機種的定位。市場普遍預估 A7 V 的定價將會落在 3,000 美元(約 NT$90,000),相較於前代 A7 IV 在台上市的價格,潛在的價格上漲幅度,或許將是消費者需要考量的課題。
出處
Jimmy, Shang wrote:疫情後出佳,換成手機Vivo 100作為平日和旅遊的記錄工具
但一直還是很喜歡按下快門的儀式感,以及先進光學帶來的淺景深
感光元件越大,景深越淺
所以建議全片幅啦!
我手邊Tamron 28~200這樣的平價全畫幅鏡頭,來跟S23 ultra的10倍望遠鏡頭(等效230mm)拍攝的畫面來比較,可以輕易的分別出景深及背景虛化的差別!
- S23 ultra 10倍光學 F4.9

- 微單200mm F5.6

全片幅鏡頭即使光圈較小只有F5.6,但比起光圈F4.9的S23 ultra超望遠鏡頭,仍然擁有較淺的景深,這種光學上自然的淺景深,連前景金色的底座也是自然的過渡模糊,不是AI演算法可以完全取代的!
建議入手sigma 24/28-70F2.8就好了。
GM 在2470這裡沒有柔美的bokeh (還是有洋蔥圈),
有需要才補定焦。
我個人覺得F2.8在旅行中大部分足夠了。
不然選旅遊鏡28-200那顆+定焦。
定焦方面,
不建議sony的50F1.4GM,
bokeh 沒F1.2那顆乾淨。
所以可以直接考慮Sigma的50F1.4。
如果考慮35,
可以考慮sirui 的35F1.4或美科的35F1.8。
GM最大的優點是自動對焦與最好的畫質。
Bokeh 也沒有洋蔥圈。
如果考慮拍人像,
我自己很少用85,
因為室內拍攝居多。
目前cp值最好的還是sigma 85F1.4 dg dn。
畫質最頂是85GM2 ,
價錢最好的是sirui 85F1.4 。
85f1.8系列的話,
好像也是美科比較優。
Viltrox畫質都不錯就是比較重,
沒有重量擔憂的
GM >viltrox>sigma>sirui
Aps-c 目前1650 G感覺太舊了,
看看能不能找二手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