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2024年了,誰會去買個好幾十年前的塑膠屁股的入門鏡?
對、是我,沒別的原因,求個輕小好攜帶的備用望遠鏡頭
對於望遠焦段,因為個人沒有在拍生態
這類鏡頭多用在跟車有關的主題
所以配置了70-180跟70-300
這兩個傢伙,性能當然沒問題
但體積都不小,若出門不以望遠為主需求
不僅大材小用,對於攜帶上也是個大問題
找資料偶然間,發現了CANON在80-200這焦段
除了有f/2.8恆定光圈L鏡外,還有f/4.5-5.6的入門版本
而且還出了I、II代跟USM版本,都是輕小且低廉,就入手來玩玩

裸裝,外表算是實用級鏡片狀況則是相當理想
僅有一顆入塵


字漆僅有些微剝損
鏡身有小部分擦傷

CANON EF 80-200mm f/4.5-5.6 USM本體

非常輕小,單就以體積重量而言,目前後無來者

口徑為52mm

雖然是入門鏡頭,但有USM搭載版本
提供還算快且安靜的對焦能力

外變焦
只有變焦環,並無特意設計的合焦環

外對焦
要手動對焦時,直接轉動鏡筒前端
不知道是個案還是用久都這樣,有點鬆垮

鏡身相當單純,沒有對焦尺
在當時是因其入門定位
在現代反而是常見的設定

最近對焦距離為1.5m
其標示方式有當時的風格

機身上有AF/M切換撥鈕

日製品

80mm端,光圈最大為f/4.5,最小為f/22
雖然不大,不過依這輕小的機身,可以了

前玉鍍膜顏色為琥珀色、紫色

後玉跟前玉鍍膜應該相同

光圈葉片為5片,相當入門的設定

因為是入門設定,為塑膠卡口

有鏡尾遮片

與SIGMA MC-11結合,仍相當輕小

這樣的組合,讓整體長度來到104.3mm

200mm端的長度約為142.3mm

最寬處為鏡頭本身67.6mm

塑膠鏡身,總重約378g,算是非常輕量
總結:輕鬆紀實攝影
因機身防手震提升實用性,輕小好攜帶且低侵略性,略縮光圈有可用銳利度

跟70-180 f/2.8、70-300 f/4.5-5.6相比
80-200 f/4.5-5.6相當具有輕小優勢
而小光圈鏡頭,尤其是望遠焦段,安全速度要求更高
拜現代機身科技,機身防手震已相當成熟,加上輕量鏡身
讓這類鏡頭的天生弱勢得到彌補,提升可用性
而該鏡雖然短小,但成像效果有一定水準
拿來記錄、隨拍相當綽綽有餘
且對於望遠鏡頭,就算是f/5.6亦能有景深表現
其輕小的特性,出門放進包裡
想到拿出來街拍或是拍花花草草
是相當稱職的備用鏡頭

(上圖為II代資料)
I、II、USM都是為7群10片的結構
且用了不少膠合鏡片

(上圖為II代資料)

from:佳能 EF 80-200mm f/4.5-5.6 II
光圈全開基本可用,縮到f/8則是有優秀的表現
各焦段沒有哪段特別軟,加上其價格,算是滿超值的表現







隨身帶著拍一些花花草草
80-200mm相當好運用

水生植物也是方便捕捉

5片光圈葉片帶來的星芒

這樣的銳利度個人認為很可以了


小小追一下焦還行

可以很好捕捉街上的動靜

顏色的演繹效果不錯

158端 光圈全開 夜間室內
上面的字體算是容易辨認

夜間戶外 80mm 1/20手持 算是滿清楚的

夜間戶外 200mm 1/8手持
輕量鏡身對IBIS的成功幫助不少
實拍:
機身直出,僅縮圖與上log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