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我又來了。
我的小文章從三級寫到了二級,
這段期間空氣裡瀰漫著悶悶的氣息,
生活從四處玩耍變成了拍照、工作、寫文….的規律鐘擺,
簡單規律的狀態有種在大街上駐足,身旁物換星移的衝擊感,
雖然矛盾,但也有了新發現,趁現在整理出來,在疫情下來點新能量。

【緣起】
說起三陽,沒想到距離第一顆發表的AF 50/1.4,已經五年了,
SONY FE系統快速發展之下,不知不覺的副廠也小成氣候,
還記得前陣子因緣開箱的AF 24/1.8嗎?
詳見: 新時代的漫步者,Samyang AF 24mm F1.8 短評
隨著24成為我的隨身鏡後,小顆高CP的質感,
好像在我心底燃燒了,於是………

(以下照片都有經過或多或少的後製)
(照片訊息都可以點圖查看機身與鏡頭資訊)
希望朋友們都可以來加加我的 IG

【初見】
其實在24mm之前,我就稍稍的用過了朋友的AF 45/1.8。

看到布列松的展覽就知道,時光已過去了一年多,
當初拍下這張的時候就覺得,居然跟50ZA比起來都還算有點風味。

而後,也陸陸續續拍了幾次,從一開始的有點玩味,
到開始正視這樣的鏡頭,似乎已經穩穩地成為了一個流派,
三陽色彩也可以帶來不同於德系、日系以外的韓系色彩,
讓我想認真地開始用整個系列的鏡頭。



【實戰 - Samyang 35mm F1.8】

每當把五隻羊都帶出門的時候,
我都會忍不住地讚嘆,這真的是所謂的企業用、業務用鏡頭啊。
平常我包包大概只能裝1機2鏡,
但三陽可以帶整組1機5鏡,大大的增加了可攜帶性後,
最大的困擾就是我幾乎隨時都帶著3顆以上四處走。




由於閱歷的不足,當我翻找資料的時候,
發現這顆鏡頭居然是我第一顆使用的35mm 光圈F1.8的鏡頭!
多年來我都巧妙地錯過了這個最多人愛用的規格,
它的題材囊括了人像、街拍、生活、小物…….甚至是小的風景,
可以說是這段時間一機一鏡最好的選擇了,
我想除了AF 24/1.8,這大概是我最欣賞的一顆三陽鏡頭。




【實戰 - Samyang 18mm F2.8】
AF 18/2.8,是這次我選鏡頭裡,唯一沒有1.8光圈的鏡頭,
當然是歸咎於廣角大光圈難以設計,再加上當年14/2.8的「名聞遐邇」

所以我選了這顆鏡頭來試試看。

我最喜歡的北流,最近成為我最常去的試鏡點。






在十分車站拍攝的時候就覺得稍嫌卡卡的,
18mm的小缺點就是變形的感覺不太自然,需要很耗費心思去構圖。

最後淪為被我拿來拍食物的鏡頭……宅在家也要多吃肉唷!
【實戰 - Samyang 75mm F1.8】

第一次用75就讓我感到了驚豔,如果特別關注我的人應該知道,
我擁有過三陽XP 85/1.2很短很短的時間,
所以我原本覺得在怎麼優秀都很難超越85的表現,
沒想到卻讓我大大的驚艷到了。



開始用三陽以來我最大的兩個感受就是體積與色彩,
憑良心說,三陽的光學水平距離蔡司、萊卡這種光學巨擘還無法相提並論,
但卻可以在基本的銳利度和色彩上,看到所謂的匠人精神,
特別的統一風格的系列色彩,溫和卻又不逼人,帶著淡淡清爽的色彩,
些微的暖色調帶來了一絲故事感,的確都讓我在拍攝時,
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風格與感動。






疫情期間多了很多東西可以拍,卻少了中長焦最常見的人像拍攝,
在海邊短暫取下口罩拍的這張,成為了我今年度最喜歡的人像作品。

【實戰 - Samyang 45mm F1.8】

我想小結尾就交給一開始便提到的45mm吧!
身為Samyang FE系統裡標準鏡的代表,它的確讓我感受到了小小的驚艷。
那出色的現場還原和色彩演譯都讓人有點意外之喜。


但有點惱人的就是拍攝遠景時偶發的假合焦,
在使用上多了一點不順手,也許要借助AF Lens Station來更新看看韌體?


因緣來到的小廢墟,總是讓我想到那段話:
「陽光的造訪,讓孤寂的空間增添了幾分溫暖,
似乎能想像以前人們生活在這空間的情形。」



【結語】

以24mm當作結尾的第一張圖,
總體而言,我想三陽對我來說並不能取代我鏡頭配置中蔡司的地位,
但意外地充滿了驚奇性,輕便、小顆、高品質的成像,
還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韓系色調,很好地填補了我缺乏的一塊,
也許以後能見到我全制霸的一天,現階段而言,
簡單的生活,簡單的鏡頭,單純的紀錄幸福,我很喜歡。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