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北11日電)今年6月21日(夏至),全台將陸續出現日食,特別是中南部可看到壯觀罕見的日環食。台北市天文館表示,若錯過,就要再等195年,下一次要到2215年6月28日才能看到。
天文館指出,台灣前一次日環食是2012年的5月21日,當時為日出帶食,觀測時間較不理想,這次日環食從非洲內陸至西太平洋,整個亞洲幾乎都在可見食的範圍,下一次發生環食帶大範圍覆蓋台灣的日環食,就要等到2215年。
天文館表示,6月21日下午2時44分起,從金門到台東,全台各地將陸續出現日食,其中金門、澎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花蓮與台東部分地區更可看見壯觀罕見的日環食,其他地區則可見食分甚大的日偏食。
不過,各地出現時間與食分略有不同,以台北市為例,日食發生時間為下午2時49分至5時24分,下午4時13分可見太陽被遮蔽達91.7%的日偏食。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5110165.aspx
-----------------------------------------------
我以前直接拿相機對幹日出 夕陽
我都把光圈條小快門加快的方式來拍好像還好
最近想嘗試漸層減光鏡
想請教大家都是怎麼拍的0.0
聽說 直接對幹強光.太陽 感光元件會燒掉
是因為設定沒調好才會嗎?
文藝青年art wrote:
(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恕刪)
"晨昏的太陽"與你這次遇到的夏至+正午2點~4點的太陽
能量等級天差地遠(地球與太陽照射角度的相對位置搜尋一下即可明瞭)
不是單純只有光要減,輻射熱能也要減,聚焦熱能又與太陽對幹時間成正比
台灣處在北迴歸線上,就算月球把太陽給遮了,能量還是不會減低到安全無虞的程度
意思一下只在達到環蝕階段按個一張收工
跟想要拍兩個小時的全段過程,風險性當然有差
但無論是長焦還是短焦,只拍一張或拍整個過程
風險絕對不會是0,保護相機以及保護你的眼睛的準備是必要的
市面上拍照可用的無非就是有標榜"太陽專用"的濾鏡,
以及專門太陽觀測用的巴德膜,
如想跟風趁最後兩天趕快去找天文器材店找找吧
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為學硬漢而來,為作硬漢而去
https://www.facebo
這兩天當然可以測試自己的器材在"燈泡全開"時的減光效果、但太陽面積剩下2.5%時的亮度剩多少?該用怎樣的減光裝備與拍照參數?這個則無法預先實際測試。尤其21日當天要是有些薄雲或霧霾水氣,那就更難事先估算。
所以如果拍攝日食全程,除了最高減光效果的裝備之外,也得準備"低光度等級"的減光裝備,比如除了巴德膜,另外儘量準備ND1000、ND400、ND64...。由於各個階段可拍時間不多,這些不同層級的減光裝備,要有容易更換的特性,不能因換裝減光裝備而大幅耗損時間,這個可以事先演練一下。以上只是我的推想,因為我也沒拍過。
2. 去光學器材行找巴德膜,如果來不及,您去愛好者聚集點,應該有切剩的的巴德膜可以跟攝友買...
(我預計去故宮南院,我有剩一大堆XD)
3. 再不行,去戶外用品店買最貴的太空毯,便宜的塗佈不均千萬不要,寧可買貴的Coleman。(僅參考,安全性不負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OjB_mVMGk&t=353s
4. 曝光 / 巴德膜DIY濾鏡指南
http://joe-cali.com/eclipses/EQUIPMENT/solarfilters.html?fbclid=IwAR0dQSM61rBE6PQu1c0xcsCbLuSDuR6jGF3r1guklZJ5zF9ksoG_8I54vXA
5. 天氣預報(故宮南院)
https://www.windguru.cz/926278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