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直都是用單反的系統工作,這次算是第一次用Sony A7RIII拍完整的出版工作,因為作者是書寫社會裡光照幽微的一面,畢竟人生的光譜是一條漸層,誰都有走到low-key的時候,由他帶我走訪拍攝了 刺青的更生人/林森北路的日式酒店/酒店公關的住家/檳榔攤的小屋子/移工的安置中心……這些大多數人平時不會進去的地方,捕捉的影像不是為了獵奇,只是希望觀看的人能徒手剝開這個社會的洋蔥,去直視它裡面的每一層。
以下皆使用Sony A7RIII拍攝,使用鏡頭與拍攝資訊如附:
MB5+Sigma 35mm F1.4 - f1.4 iso 400 1/80s

MB5+Sigma 35mm F1.4 - f1.4 iso 1250 1/200s

Sony FE 85mm F1.8 - f1.8 iso 1000 1/100s

Sony FE 85mm F1.8 - f1.8 iso 12800 1/160s

MB5+Sigma 35mm F1.4 - f1.4 iso 320 1/250s

Sony FE 24-70mm F2.8 GM - 27mm f2.8 iso 50 1/60s

MB5+Sigma 35mm F1.4 - f1.4 iso 2000 1/160s

Sony FE 90mm F2.8 Macro OSS G - f2.8 iso1250 1/80s

MB5+Sigma 35mm F1.4 - f1.4 iso 100 1/4000s

Sony FE 85mm F1.8 - f1.8 iso 80 1/2000s

MB5+Canon 135mm F2L - f2.0 iso100 1/3200s

Sony FE 85mm F1.8 - f1.8 iso 80 1/2500s

Sony FE 85mm F1.8 - f1.8 iso 100 1/320s

Sony FE 24-70mm F2.8 GM - 39mm f2.8 iso 1600 1/60s

MB5+Sigma 35mm F1.4 - f1.4 iso 500 1/125s

說些用A7RIII拍攝工作的心得,換系統前聽聞過無反拍的影像立體感不如單反,購入後也有有幾個朋友問過我相同的問題,不過在使用的這段時間以來,無論A9或A7R3我並不覺得和過去Nikon D5相比有這種所謂立體感上的差異(D5甚至曾在韌體更新裡加強影像的立體感

我覺得相同的135片幅(不考慮各廠感光元件極小的尺寸差異),所謂立體感主要還是來自拍攝時的空間縱深、選用的鏡頭、光線、以及後製的風格,這些元素組合起來的影響會比心靈層面的認知來得大

整個拍攝裡因為拍攝的環境大多昏暗,且考慮畫面的調性和拍攝的節奏都不適合開閃光燈,所以FE 85mm F1.8和metabones 5轉接Sigam 35mm F1.4的使用率最高,這兩顆鏡頭佔了近7成的拍攝,這裡簡單說一下各鏡頭的心得:
Metabones 5 + sigma 35mm F1.4:使用率最高的鏡頭,這個焦段和光圈在所有的環境裡進可攻退可守,對焦速度和合焦能力以轉接來說都讓我滿意,過去在Nikon時雖然也很愛用這顆鏡頭,但sigma搭配nikon總需要一些調焦處理,也很難完全調到百分百精準,這點有恆伸調焦過應該都知道,只能調到一個你覺得使用上無礙的範圍內,要再更精準還是得自已學調焦的軟體和買調焦設備才能處理了。
但轉接到Sony上使用,因為無反系統先天的設計,也沒有拍幾十萬張以後反光鏡位移造成的移焦,反而使它的銳度能完全解放,每次我用這顆鏡頭拍攝,都有一種“原來它真正的銳利度是這樣子啊“的感覺。

Sony FE 85mm F1.8:使用率第二高的鏡頭,對焦速度快,很少拉風箱,與人物保持中距離的時候非常適合使用,畫質銳利而且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價格,如果要找缺點,大概就是它拍出來的畫面和調色的感覺,有時總會覺得比較平與硬一些,可能這就是它和Batis 85mm f1.8的價差所在吧

Sony FE 90mm F2.8 Macro OSS G:只有在拍中卷麵線時用這顆鏡頭來拍中卷,銳利度極高不愧是在DXO評分中Sony銳利最高的鏡頭,防手震有很大的幫助,當然要非常嚴謹的拍微距勢一定要上腳架加補光,但有時候需求不是那麼嚴格,我覺得它的防手震非常方便,不過放到1:1的近拍時,無論AF-S或AF-C都不容易合焦常拉風箱

Metabones 5 + Canon 135mm F2L:目前還沒有購入70-200mm的鏡頭,所以最長焦只有135mm這顆,這顆我之前寫過測試,搭配A7R3使用除了對焦範圍集中在中央1/3處,它在暗處對焦也比較慢且快門延遲是感覺得出來的(在明亮處就很ok),就是在人眨眼的瞬間按下快門,你拍到的畫面可能是眼晴張開

但除了對焦的速度與範圍受轉接的限制以外,它的銳度高但不會像sony 85mm 1.8有那種硬的感覺,後製時色彩也特別容易調整,不得不說Canon能擠牙膏也是因為在造鏡技術上很有兩把刷子,目前Sony E環還沒有發表135mm大光圈定焦鏡,雖然Sigam 135mm F1.8 ARt也要做E環,但我曾在nikon上買過sigma這顆,銳度破錶可是重量太驚人


Sony FE 24-70mm F2.8 GM:雖然我在主要的工作上喜歡用變焦鏡,這次拍攝因為主題與環境的關係,在對焦上我遇過用24-70mm拉風箱而轉接35 f1.4可以合焦的情形,推測是和相位點對光線需求高,所以f1.4光圈的sigma即使轉接仍比f2.8的gm容易對焦,因此變焦鏡使用率不高,只有少數需要廣角的場景使用。
但24-70 gm的畫質上我認為是可以放心的,前陣子在01特別為4-70mm GM寫過一篇完整測試,若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看看。
Sony 24-70mm F2.8 GM feat. A9 / A7RIII 大量70mm f2.8實拍照測試與心得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4&t=5499832&p=1
再來談機身的部份


A7RIII的對焦範圍也是我覺得使用無反系統工作和DSLR很不一樣的地方,雖然過去用Nikon也不用橫移構圖(這可能是canon用戶的絕技),但和全畫面都能去對焦的感覺很不一樣,SONY A7R3雖然是68%的對焦點覆蓋率,但這68%是指相位對焦點,用原廠鏡頭的時候和Sony A9/ A7MIII一樣是全畫面覆蓋的93%(相位偵測框以外使用對比對焦點),轉接才會限制在68%的相位偵測框內(雖然metabones和mc-11都有原生模式開啟對比對焦,但不建議)
不過A7RIII在高iso的部份,我覺得沒有DXO的測試分數讓人驚豔,當然它低iso的動態範圍還是很好沒錯,但在林森北路的日式酒店裡即使用f1.4 f1.8的光圈,iso起跳都是3200以上才能獲得最低限度的安全快門,保險一點要iso6400以上,我覺得A7R3在iso超過2000在畫質的折損就蠻明顯了(A9有好一些,估計A7M3和A9差不多),所以如果的這一類型的拍攝,人物在動作中會有停下來的“頓點“,我建議適時靠機身防手震來降低iso比較好。
特別要提到一點,A7R3的靜音快門在人文攝影是件神器




最後,整輯的心得大概是這樣,有些影像拍攝極為兩難,一些最好的影像並不適合放在網路上(例如酒店的公關小姐,更生人的正面,移工剛滿周歲小寶寶…),即使都是經過他們同意的出版拍攝,仍然覺得攝影是一種必要之惡,只是總還是要先被看見,才會有接下來的可能,關於在拍攝的兩個月裡與人的接觸有很多感動,小弟臉書寫了一篇長文,若您有興趣可以再看看。
《如此人生》-人物攝影
https://www.facebook.com/lucien.lai/media_set?set=a.2101572433188922.1073742185.100000085562825&type=3
(沒有直接放文內並不是想引導大家到臉書,而是與器材心得無關的文寫了五千多個字,想想實在不適合放上來影響版面閱讀)
以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