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入手了A6300後, 手上原來餵給A7m2的Canon全幅鏡沉寂了一陣子, 最主要還是等效焦距的問題
好用的35IS變成52IS, 50STM變成75STM, 24-105變成36-157.....
最後把腦筋動到傳說中的speed booster身上, 不過metabones的貴到翻掉, 只好淘回便宜版的唯卓當白老鼠試看看
整理幾個心得跟大家分享:
1. FOV: 當然是入手的最大原因, 全幅鏡在APS-C上的計算方式變成x1.5再x0.7, 50mm就變成53mm, 與原來全幅像場差不多了
2. 景深: 因為是把原來全幅鏡的像場縮小成APS-C size, 所以景深就與全幅一致了, F1.8就是F1.8的景深
3. 進光度: 因為同一面積內的光密度提升, 所以"理論上"F2.0的鏡頭進光度提升到F1.4, 連機身上面都可以調到光圈F1.4, 但是實測上大約是增加2/3EV進光度
4. 對焦: 就是唯卓三代轉接環的表現, 在A6300上面我試過24105, 35IS, 50STM, 40F2.8;p都沒有問題, 只有24105在長焦段稍慢但是最後還是可以對焦, 但是還是LA-EA3水平, 沒有的功能還是不會還給你, 畢竟不是MC-11的黑科技:P
5. 解析度: 我想這是買之前最有疑慮的部分, 畢竟多了鏡片理論上畫質勢必影響, 但事實上卻是中央畫質是提升的, 而邊緣畫質在不同鏡頭衰退程度不一, 但是絕對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如果是拍人像或是本來角落就是放在焦外, 更是感覺不出來差別, 這絕對是超過我的預期的, 我的貧乏的知識猜測可能又是進光密度的關係吧....
整體來說是滿意的, 讓我的a6300有變成全幅機的錯覺, 畢竟景深表現一樣, 進光量增加可以壓低ISO, 好處還是遠大過壞處的,提供大家參考
CyberSoul wrote:
3. 進光度: 因為同一面積內的光密度提升, 所以"理論上"F2.0的鏡頭進光度提升到F1.4, 連機身上面都可以調到光圈F1.4, 但是實測上大約是增加2/3EV進光度
你在機身上看到的進光差別
那是T值而不是F值
你感覺到實際上沒有多一級
那是因為減焦環的鏡片透光率太差的關係
jacky000732 wrote:
請問方便請樓主圖供測試圖嗎?感恩
這裡有詳細metabones的測試review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