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地發現這顆DX用的85mm冷門微距鏡,在轉接全片幅A7系列之後畫質仍然不俗,
而且四邊的暗角是可以“有條件”被克服的,不需要屈就開啟APSC模式。
且看以下介紹:
1. 鏡頭外觀

這是我目前的微距組合,A7R + Nikon 85mm f/3.5 Micro,透過轉接環後其實仍然不失輕便,
比起索尼自家全片幅用的90微來講,重量只有一半多一些而已。
當然,90微的最大光圈是較大的f/2.8。
Nikon AF-S DX Micro NIKKOR 85mm f/3.5G ED VR
濾鏡口徑:52mm
外形尺寸:73*98.5mm
重量:355g
最近對焦距離:0.286m
放大倍率:1:1
建議售價:NT$19600
Sony FE 90mm F2.8 G Macro OSS
濾鏡口徑:62mm
外形尺寸:79*130.5mm
重量:602g
最近對焦距離:0.28m
放大倍率:1:1
建議售價:NT$31980

裝上專用的圓筒形遮光罩,長度瞬間增加不少。

在鏡身底部標示中國製造、Micro可達到1:1的最大放大倍率。

鏡身側面的兩組控制鈕,分別是AF/MF切換、以及防手震VR開關,在轉接之後都沒有作用了。
2. 暗角測試
由於轉接環是使用頂針的方式去控制光圈大小,
所以只有轉到兩端卡住的時候能確定現在是最大光圈或最小光圈,
在這中間所有的縮光圈動作都無法知道目前正確的光圈值是多少。
我的經驗是,調整在整個轉動行程的一半位置,大約會是f/8~11附近。
以下的測試各分為三張:全開光圈、半開光圈、最小光圈。對焦點均是在正中央。
在無裁切的前提下,大家可以確認四周的暗角情況如何。
<第一組,對焦距離 - 遠 (幾乎轉到無窮遠)>

ISO100, 1/80s, f/最大光圈

ISO100, 1/20s, f/半開光圈

ISO100, 0.625s, f/最小光圈
<第二組,對焦距離 - 近 (約0.3m)>

ISO100, 1/6s, f/最大光圈

ISO100, 0.625s, f/半開光圈

ISO100, 10s, f/最小光圈
結論:
由上面兩組圖片分別可看出,在對焦距離遠的情況下,
四周暗角很明顯的存在,而且無法用縮光圈的方式來消除。
在對焦距離近的微距模式下,全開光圈時暗角依然存在,
但透過縮小光圈後,暗角可以很有效的被縮減,
縮至最小光圈後,暗角幾乎被消除,只剩下邊角一點點黑邊。
對微距鏡而言,它的價值其實就是在最近對焦距離附近,接近1:1的情況下能記錄到最多的細節。
而在實戰的情況下,由於景深太淺,我們很少是使用大光圈來拍攝,光圈縮到f/11以下是家常便飯。
故得證在“對焦距離近”且“縮光圈”這兩個條件同時成立的時候,此DX鏡在全片幅上能克服暗角問題。
有些人可能會問:轉接之後是否只能MF手動對焦?...
當然!
但是相信我,真的在用微距鏡拍商品或生態的人,都是上腳架手動對焦的...
(景深實在太淺,非常難控制)
3. 搭配A7R實拍分享




以上鏡頭外觀的部分是由我最愛的副機NEX-F3、搭配LA-EA4 + SAL1650拍攝
這支Nikon N85DX微距鏡在我還在N家的時代就是我的高CP值愛鏡之一(二手價更是平易近人),考慮跳槽S家前還特地借A7來轉接測試,沒想到可用,畫質也一樣保有微距鏡的水準!
這也是當初我很果決跳家的理由其中之一

好像網路上都找不到這支鏡搭A7的實測或討論..?N85這支鏡實在是太冷門了。
推薦給大家,感謝收看到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