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ONY A7II 人像拍攝深入使用感受

首先聲明立場,雖然SONY沒給我任何好處,但我一直是個索粉,這其中原因從隨身聽起,一直很喜歡SONY,因為它的創新,因為它的黑科技,因為它帶給我們冰冷機械電子傳遞的溫馨。對於SONY的感情,從小就有,第一次玩WALKMAN時珍寶一樣的感覺,第一次玩電子狗AIBO時那種高呼「OH MY GOD!」的感動,這些都是珍貴的回憶,一起陪著我長大的夥伴。

數碼相機時代,SONY在短短幾年,把美能達收購的東西消化併發揚,聯合蔡斯推成出新,那個技術的SONY又回來了,那個激進的傢伙又復活了,美能達在相機行業有著和SONY一樣的獨特個性和創新精神,這也是我所非常喜愛的,或獨立特行,或沉浮於世,有資本的高調沒什麼不好,有爭議才有進取的決心。
今年初我買下了SONY最新的微單 A7 M2,在之前,我先後出掉了A900和A7R,身邊的朋友問我,你那麼喜愛SONY,為什麼進了出出了進,我的解釋是,我是有SONY情懷,但我追求的是不斷的更新和進步,而不是墨守成規的穩定。
這篇文章可以當軟文來看,但不用懷疑我的公正,我不想評測什麼畫質和高感之類的太專業的東西,我寫的更多是從一個普通用戶角度來使用的心得,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款機器,也希望SONY公司能傾聽用戶的意見,把產品做得更好。

在寫心得前說明下我的環境,我是半職業人像攝影師,使用過佳能 6D 5D3 NIKON D800 D810 D750 SONY A900 A7R,A6000,RX100III目前D750作為主力機型,A7II作為輔機。

作為A7的換代機型,從各方面的改進來講,更像一個全新的機系,A7II不單把前代的一些缺點進行了改進,還改善了機身質感和更多專業性的融入,應該說,A7II更像A7R同級別的機器,而不是A7的簡單升級版。


那麼我們來看看A7II對A7和A7R的一些問題的改進
1. 從機背來看,A7和A7II基本是一樣的,那個奇葩的放大鍵還在同樣的位置,這次SONY總算有點良心,把鍵位做得高一些,按起來更舒服一點。個人建議還可以更高~ 機身的手柄把持感更好了,讓我這大手黨感動不已,快門按鈕也改進的更寬大,總體機身的操控更加專業化和舒適。

2. JPEG演算法有改進,高感的塗抹變少了,但RAW有壓縮,這個不如NIKON的D810/750,其實拉斷色階這檔子事,我個人覺得是相機寬容度問題,當然,無損的RAW給喜歡後期的人更多的空間,所以希望SONY固件開放無損RAW,扣去像素,整體畫質和A7R差不多。S味十足。

3. 由於使用了最新BIONZ X圖像處理引擎,高感更好了,比A7R要好上那麼一檔,可用ISO達到12800,從畫質來說,SONY無論高低感都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有點黏,這可能和演算法有關係,算是個特色吧。

4. 隨機不再帶難用的IDC軟體了,換成了更麻煩的飛思了,其實,SONY為什麼不能像CANON一樣,能夠簡單快捷的解RAW呢,這裡不是說飛思不好,在功能上的確更強大了,可是,對一些只需要RAW轉碼再轉入PS后制的人來說,飛思是不是太大了些。

5. 機身更結實更有質感了,這點很好,非常好,全金屬一直是大愛,退步的是,前後轉盤由金屬變成了塑料,尺寸還變窄了,手感很不好,硬傷!漆面更換成類NIKON的皺紋漆,更耐指紋了,左肩有點空,期待下一代機器能再加一個轉盤,必竟再多的快捷鍵也不如轉盤來得好用。

6. 卡口更換成金屬的,以前A7/R的卡口是金屬圈+塑料圈的接構,用手按會高低不平,在接駁重量鏡頭后,卡口的耐用性堪憂,這次A7II做了很好的改進,全金屬一體化的結構讓人放心。

7. 5軸防抖,沒想到在這麼小的機身能塞進這個功能,不論是用手動鏡頭,還是拍攝視頻,都有穩定的效果,而且SONY很厚道的支持了手動設定焦距,轉接黨大愛,長焦黨大愛,在用戶體驗上做得很實在,也是這次A7II最大的升級點。

8. 綠帽子問題,在A7R上我沒有遇到過,這次A7II據說增加了一層抗眩光鍍膜,改善了這個問題,只是不明白為什麼不取消低通,也許是為了拉開產品檔次吧。

9. 側面的介面蓋板建議改用橡膠材質,像所有的NIKON專業機那樣,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防水,另一方面,相對比那片薄薄的塑料片,橡膠更加的耐用。

10. A7R最大最大的問題,對焦點的移動,也就是我一直糾結的,在A7R上面,圓盤功能鍵設定成對焦模式后,那個轉盤會誤碰,會改變對焦模式,難用還不能自定義,在拍攝過程中非常煩心,這次A7II我最關心的就是這個問題的改進,謝天謝地,它改進了,可以自定義了,對焦點的移動像單反一樣好用了,其實A7II的自定義鍵這麼多,完全可以設定成關閉轉盤的四個功能鍵,直接移動焦點就更快捷了,不明白意思的小夥伴可以參考D810/5D3的對焦點移動搖桿。

11. 相比較A7,改進了對焦弱光性能,0到-1ev,相位對焦演算法改進,對焦更接近單反了,當然動態還是不行,主要原因在相位對焦點太過集中,也不是很靈敏,其實前期我也用過A6000,雖然他的追焦蠻牛的,但要是和中端以上單反比,速度和準確度均還是不如,在這點上,SONY還有一段路要走。

一直在追SONY的微單系統,到了這一代,感覺微單的很多優勢在淡化,和單反相比,不論是佳能的6D還是NIKON 的750都向輕量小型化發展,而現在的微單則越來越笨重,新出的鏡頭一個比一個重,和單反的差不多了,所以我覺得微單今後的方嚮應該是走全電子化的路線,比如EVF和無聲快門等,SONY在828上牛比的激光對焦也還沒用上。就體積而言,我更推崇奧林巴斯的M4/3,機身和鏡頭平衡的很不錯。

全副微單就現階段來說,還是比較適合以輔機為主,如果職業人員拿來幹活主力,會容易捉急的~ 而對業餘玩家來說,我實在看不出它的優勢,如果你不轉接的話,一個A7II的套機並不會比6D的套機更便攜和好用。這就是SONY為什麼一直刷機身的原因,因為很難有固定的群體去忠誠某款機型。要幹活,用單反,要便攜,那麼黑卡或M4/3更好用。在這方面,我覺得其定位是需要好好去思考的,我不否認我非常喜歡這個小鋼炮,但對於很多不懂相機的愛好者來說,是否有吸引力就值得商榷了。

接下來簡單聊聊鏡頭,現階段手上鏡頭不多,FE55/1.8 FE70-200 一個四代環,一個美能達24/2.8 SONY 135STF,總體來說,這些個鏡頭都很出色,色彩和氛圍都很好,完全勝任專業鏡頭的工作,特別是135STF。。。太多好評了,不說了,非常喜歡的一個鏡頭。因為結構問題,其實微單的鏡頭並不能做得小巧多少,相比單反來說,沒有什麼體積優勢,那個FE35/2.8很小吧,可是佳能有個40/2.8 更小。。。其實在我看來,微單的鏡頭做到1.8是個極限了,滿足了體積和畫質的平衡,不要鑽牛角往1.4發展了,那麼大塊頭砸出去會砸壞很多花花草草的。目前鏡頭群還不是很強,FE28是個性價比不錯的頭,我覺得唯一可惜的是它沒掛小藍標。

一直不喜歡數據和評測,在我看來,更注重的是體驗,有些優點在我看來可有可無,而有些缺點對我來說又覺得很有個性,所以很難去界定一款機型的成功與否,在微單領域,SONY一直在進取,這是我很期望的,曲面CMOS,三層感光器等黑科技層出不斷才是我等索粉關心的。

會一直支持SONY,即使伴隨著痛苦和尖叫。
SONY A7II 人像拍攝深入使用感受
SONY A7II 人像拍攝深入使用感受
SONY A7II 人像拍攝深入使用感受
SONY A7II 人像拍攝深入使用感受
2015-04-20 13:41 發佈
很好的心得
+5分!!

瞳印画 wrote:
一直在追SONY的微單系統,到了這一代,感覺微單的很多優勢在淡化,和單反相比,不論是佳能的6D還是NIKON 的750都向輕量小型化發展,而現在的微單則越來越笨重,新出的鏡頭一個比一個重,和單反的差不多了,所以我覺得微單今後的方嚮應該是走全電子化的路線,比如EVF和無聲快門等,SONY在828上牛比的激光對焦也還沒用上。就體積而言,我更推崇奧林巴斯的M4/3,機身和鏡頭平衡的很不錯。
全副微單就現階段來說,還是比較適合以輔機為主,如果職業人員拿來幹活主力,會容易捉急的~ 而對業餘玩家來說,我實在看不出它的優勢,如果你不轉接的話,一個A7II的套機並不會比6D的套機更便攜和好用。這就是SONY為什麼一直刷機身的原因,因為很難有固定的群體去忠誠某款機型。要幹活,用單反,要便攜,那麼黑卡或M4/3更好用。在這方面,我覺得其定位是需要好好去思考的,我不否認我非常喜歡這個小鋼炮,但對於很多不懂相機的愛好者來說,是否有吸引力就值得商榷了。


以上完全同意~~
所以身為一般消費者,為了便攜,之前的APS-C系統全面出清
目前日常生活主力是M4/3
之後會再添購FF DSLR

瞳印画 wrote:
首先聲明立場,雖然SONY...(恕刪)


建議把連結拿掉,不然會被鎖文
A7II的五軸沒有Olympus給得乾脆
使用某些副廠鏡或者轉接環就會只剩SENSOR的水平三軸~但有總比沒有好!
下個世代應該會更靈敏許多!

對於追焦連拍這個只能期待A9(?)應該會明顯更進步多一點
目前ARW檔的演算思維真的要打屁股!NIKON這部分就是讓人自己選擇!
新鏡頭畫質很優秀!等A7RII來給它們低感度大解放!
可否提供白平衡及風格設定

瞳印画 wrote:
首先聲明立場,雖然SONY...(恕刪)
移動對焦點的方法對於從NIKON跳過來的我相當不適應...以往直接按方向鍵一格格的移動,現在要先按一個制,再按實方向鍵看著它慢慢漂過去...太不便了!
hi

瞳印画 wrote:
2. JPEG演算法有改進,高感的塗抹變少了,但RAW有壓縮,這個不如NIKON的D810/750,其實拉斷色階這檔子事,我個人覺得是相機寬容度問題,當然,無損的RAW給喜歡後期的人更多的空間,所以希望SONY固件開放無損RAW,扣去像素,整體畫質和A7R差不多。S味十足。


Sony 是比 Nikon 的 RAW 減了 2bit。
當然這在照天空的連續色階時可能會吃虧一點,
但仔細想過後或許不是如此,反而可能是 Nikon 做了吃力不討好的事。
也可能是 Sony 做過 lab-test 後的成果判定:減 bit 無妨。

首先,RAW 檔的 bit 數直接對色階的滑順有影響,
但這個有前題:該色階的雜訊非常低。
否則的話這個 bit 數「可能」是白費工。

Nikon 用上了 14bit 而 Sony 用了 12bit (但拍照時仍是 14bit)。
從這數字已經可以確定這個 bit 數都已經非常高,一般情形要斷階已經不可能。
但是如果是要在比較極端的情形,比如說商攝烤漆材質,那或許會真的挑戰這 2 bit 差異。

可是後退一步來看,用過的都知道 Sony 的原始 RAW 檔事實上並不是極端的乾淨,
但是他的 RAW 檔似乎非常適合用演算法除噪。
所以用 LR 讀取的一瞬間會看到很多黑點的原始資料,然後馬上就反運算清的乾乾淨淨。

這讓我有了一個想法.... 如果加上 A7R 本身是無反結構,CMOS 是全時通電的前題...
那就能解釋為什麼 Nikon 要用上 14bit ,而 Sony 大手一揮:「12bit 足矣!」

既如此,就算 Sony 開到 14bit 無損 RAW檔,事實上恐怕也跟沒有一樣。
還不如不開,省事。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推測。
-= 散仙 =-
謝謝分享!好文章
自己也是拿著一台a7ii 配搭老鏡 感受攝影帶來的樂趣
martinma12 wrote:
移動對焦點的方法對...(恕刪)

除了按方向鍵
也可以 轉前後指令轉盤 還有滾輪轉喔
另外
垃圾桶鍵可以RESET回正中間
寫得非常好!!
殷殷切切,細細叮囑

我本身使用nikon Df, 有一台 fuji x-t1.
但是還是很讚賞sony 一再創新的外星科技!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