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開始把器材輕量化,在品質和方便外出之間取個平衡。
5D Mk3賣掉,換成A7R、120底片機也賣掉,留下一部135定焦隨身機,有一筆資金可以買一部旅行用的APS-C機,在Ricoh GR、Sony E系統之間考慮了很久。
Ricoh GR有著傳統GR系列的設計,2.8光圈和影像處理器讓高感光度時也很好用,使用過也夠暢順。唯一一個問題就是,我自己一定要帶底片機,定位正好重疊了。
Sony E系統的APSC相機可以讓我用回手上的鏡頭,品質也不錯,但是輕便程度好像和A7R差不多。那時QX1還未推出,QX10和QX100感光元件太小都不在考慮之列。之後QX1推出,也沒有很多開箱文可以參考參考,但我對它的外形、熒幕分離、可換鏡頭的設計很感興趣。
大概一個月前,遇上航空公司機票大平賣,心血來潮要來一趟離職散心旅行,想輕輕鬆鬆的休息一下,也決心去買相機,那時開始有開箱文可以參考,畫質不錯,雖然也有些像WiFi接駁手機不流暢的問題,但是我依然去買了QX1,外加一支Sigma 19mm Art鏡頭。
這趟旅行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像廣告的用法一樣,把QX1掛在手機上,或是一手拿電話,一手拿QX1。拍出來的相片,不論配搭Sigma的19mm還是原廠的55mm都有不錯的效果,Playmobile界面的反應也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QX1,Sigma19mm,陽明山小油坑)
(QX1,SEL55F18Z,平溪)
但是用了不久,最大的問題就浮現,就是手機電池不停消耗,我用的是Fujitsu的F-06E,雖然有3020mAH的電池、也沒有在跑4G,但是接駁了QX1時,不斷傳輸畫面,不用半個小時電池就用了大半,備用電、尿袋必不可少。
最初我為了省電,開始盲拍,就是不接駁手機,開始抓拍。
我大部分時間都用Sigma那支19mm(也就是等效28mm)鏡頭,加上多年的經驗,估計拍攝範圍然後盲拍沒有太大的問題。
(QX1,Sigma19mm,金瓜石黃金博物館)
(QX1,Sigma19mm,金瓜石無耳茶壺山登山步道)
但是除了省電,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QX1的外形就像鏡頭一樣是個圓形,快門鈕在拇指的位置,拿著時非常穩定。沒有了Playmobile界面的延遲,單靠直覺更能掌握捕捉瞬間畫面的時機。雖然沒有熒幕或觀景器,不能夠得到準確的構圖,但沒有構圖的負擔,拍出來的畫面更有驚喜更有彈性。
貓走過來躺在我後面,一直背著我,我把相機申到貓面前拍下牠的樣子
(QX1,Sigma19mm,猴硐)
如果要準確一些的畫面,可以拿著相機放在眼前,這種拍攝方式有點像舊式底片機的Sportsfinder,有著一個大概的框架,但是不確定性很大。
(QX1,SEL55F18Z,平溪)
在空閒時,例如吃飯、坐車的時間,就可以用PlayMemories接駁去回顧和整理QX1裡面的相片。
於我而言,礙於玩味太重,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工作機。
但是QX1很適合我自己的拍攝方式,兼顧到分享、拍攝方便和創意,很喜歡,也方便擁有E系鏡頭的我。在擁有的器材當中,剛好可以填補大台的專業機和隨身底片機當中的位置。
oxa9615 wrote:
其實我看QX系列也不好攜帶,每次看朋友用都有種痛苦但又一定要用的感覺有驚喜與趣味性倒是真的。(恕刪)
QX1好攜帶是因為它是圓筒型的,相機體積也許跟QX1差不多,但所佔的空間來說,QX1占少很多。QX1有自己的方便性的,但也要看使用者怎麼用了。
拍攝也可以變得很優雅。看到有些攝影師躺在地上拍、貼近被攝體拍、退後撞到人也要拍、甚至站在椅子往下拍,覺得他們超專業的,完全不顧形象為照片犧牲。
以下都是QX1站著拍就可以了,不用蹲、不用躺、不用爬梯子或上腳架拍。
2014 AFA動漫展,全程QX1拍攝。
唯一需要的是,你對3D空間的概念的理解,那樣你QX1空間的移動才會是你需要的。完全沒有那種空間概念,那QX1就真的對他來說很難使用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