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手癢的把自己手邊的照片整理了一下。
有在看我文章的人,
應該有看過先前在板上發表的兩篇文章,
對老鏡有興趣的人也可以一起討論~
1. 老鏡琢磨-八羽怪Helios-44-2 58/2
2. 老鏡琢磨-百年鷹眼 Carl Zeiss Jena Tessar 2.8/50
不過老鏡磨久了,最終還是會回到現代鏡的懷抱,
16-35ZA身為最稱職的隨身鏡,
同時也是索家最強的廣角鏡,以下為一些官網規格資訊:

文章主要分為六個部分,
一、鏡頭特質(發色、散景、星芒)
二、廣角變形與焦段運用
三、人像上的表現
四、風景上的表現
五、優缺點論述
六、小結
寫在第一部分之前,
16-35ZA這顆鏡頭對於索家用戶的意義重大,
是SONY大三元中最晚推出的一顆,
也正式的可以和NIKON的金銀銅鑽廣、CANON的1635L等等的鏡頭一較高下,
算是我心中索家最關鍵的一顆鏡頭,
同時也是升全幅前第一顆買的全幅鏡。
本次的攝影器材為A99 + Sony Carl Zeiss Vario-Sonnar 16-35mm T* F2.8
* 以下照片皆有輕重不一的後製
-------------------------------------------------------------------
一、鏡頭特質(發色、散景、星芒)
-------------------------------------------------------------------
首先來看的是鏡頭的散景表現,圓形光圈非常完整,
光圈內圈的小洋蔥也不甚明顯,是素質很高的鏡頭。



星芒是討喜的海膽狀

繽紛顏色

對藍色的演譯

對紫色的演譯

對純白色的演譯

室內燈光下拍食物的表現

-------------------------------------------------------------------
二、廣角變形與焦段運用
-------------------------------------------------------------------
廣角鏡最大的優點和缺點都是廣角的扭曲變形,
一般最常見的就是如以下這張,有點中心往外拉扯的放射感

對建築物的呈現就是會有比較磅礡的氣勢





對綿延的山景也有一種延伸感




特有的大頭狗感覺的照片

而35端則是保持著良好的沒變形,很適合一些方正的題材


-------------------------------------------------------------------
三、人像上的表現
-------------------------------------------------------------------
我很喜歡用廣角端拍人,比起長焦明顯的壓縮感,
其實有時候更喜歡短焦人帶景的一種舒服氛圍。





-------------------------------------------------------------------
四、風景上的表現
-------------------------------------------------------------------
擁有風景銘鏡,理所當然的伴隨著大量的旅遊,
和歲月累積的一些沉澱,天南地北幾乎任何的狀況都可以用到這顆鏡頭,
在我心中,比起萬用的24-70,16-35是一個更適合旅行者的鏡頭
花蓮-日地月池

宜蘭-冬山河


瑞士-少女峰



台東-琵琶湖

花蓮-雲山水

基隆-和平島


瑞士-沉睡獅子

台東-伯朗大道

淡水-砂崙

花蓮-七星潭

宜蘭-稻田





小威尼斯


花蓮-熱氣球



-------------------------------------------------------------------
五、優缺點論述
-------------------------------------------------------------------
優點
1. 恆定光圈 F2.8
2. 蔡司色調
3. SSM 對焦快速無聲
4. 金屬製
缺點
1. 太過笨重體積大
-------------------------------------------------------------------
六、小結
-------------------------------------------------------------------
用了這麼久,變焦鏡中的頂尖畫質
焦段的方便性,在我心中真的是無懈可擊的好鏡
希望擁有此鏡的各位大大也可以來分享一下
蓋個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