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自從於2006年合併了Konica Minolta的相機事業部門之後,SONY在數位單眼相機系統就不停地進行積極的攻略。從平價全片幅、可以擺頭的閃燈,到EVF半反光鏡單眼、無反光鏡的E系統,SONY以各種顛覆以往概念的產品,展現出充滿創新的研發實力,企圖獲取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當然除了開拓新領域,基本盤的「鏡頭產品線」還是要不斷強化的。SONY於2010年推出的這顆DT 35mm F1.8 SAM,就讓想要同時享有平價 + 標準焦距 + 大光圈的消費者,多了一種新選擇。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赭紅色α是SONY單眼產品整體共同的標誌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濾鏡口徑55mm。整顆鏡頭5群共6枚的鏡片中,沒有任何特殊的低色散鏡片。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鏡身內建SAM(Smooth Auto-focus Motor)對焦馬達,因此鏡體上附了一個AF/MF開關。只要切換鏡身的開關就可以換到MF模式,然而機身上的開關卻是不管用的。
SAM電磁馬達和SSM(Super Sonic Motor)不同,既不靜音也不平順,更沒有全時手動的機能...不過畢竟是入門產品,似乎也沒辦法要求這麼多。對焦速度倒是挺快的。
附帶一提,α580在Focus Check LV模式下是可以選用對比對焦的,不過只支援內建SSM/SAM的鏡頭。想來大概是因為技術上的種種侷限,往後的鏡頭產品應該會全面內建馬達。
(只是不曉得SONY會不會像Nikon一樣,推出沒有對焦馬達的機身?)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鏡頭前緣的橡皮圈(質感很像橡皮擦=_=)就是對焦環。對焦環上還用橘、白兩色字體,分別標示英尺/公尺的對焦距離資訊。
最近對焦距離(物距至焦平面)是23公分,放大倍率達0.25(1:4);此時鏡頭前端轉出,鏡身最長。雖然是外變焦,不過濾鏡環並不會旋轉,方便使用CPL。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最大光圈F1.8,最小F22。採用7葉光圈。沒有特別強調光圈形狀...我想應該不是時下流行的圓形光圈吧。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看看後端鏡片。非常可惜,是給人「不耐用、不可靠、會製造很多碎屑」印象的塑膠接環。這時候就不禁羨慕Nikon用家,同樣是35 F1.8,人家是鋼鐵屁屁,我們是塑膠後庭...
因為內建馬達,所以對焦傳動軸的地方只留了一個凹洞。8個電子對焦點表示此鏡支援ADI閃燈系統,可以由鏡頭傳遞物距資訊來計算光量,而不會因物體或環境的亮度使TTL測光誤判而影響閃燈出力。
另外一點是,後端鏡片雖然突出,周圍還是有墊圈保護,就算不裝後蓋平放在桌上也不會損傷鏡片
(我覺得這是一個被忽略的重點...因為鏡頭換得頻繁,出勤時收納根本就不會套後蓋;我就有一顆廣角鏡因為鏡片是突出的,結果就被磨損了...)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最後要來表一下這片鏡頭蓋...希望SONY可以採用Tamron、Sigma的設計,它們那種鏡頭蓋比較耐用。這種沿用自KM的彈力機關很不可靠...我就有一片蓋子只因為掉到地上,彈簧就斷掉陣亡了。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實拍。
大光圈首先帶來的好處,就是在微光下也可以照樣拍照。
順便看一下這顆鏡頭的口徑蝕(圓形光點變成橄欖形、貓眼形;越靠近畫面周邊就變形得越厲害)。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以往只能乖乖收相機的昏暗場所,現在都得力於F1.8的大光圈,有更多演繹的彈性。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散景的形狀還不錯,二線性不算明顯。但是由於口徑蝕的關係,如果介意畫面周邊那種讓人暈眩的圈圈效果,最好避免線條複雜的背景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35mm裝在APS-C機身上,視角約44度,接近人眼視覺專注區域的範圍。
所得即眼見的視角,拍室內人像、靜物、街角即景都好用;加上光圈大,傍晚時分亦可信手捻來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放大倍率0.25,和許多kit鏡、旅遊鏡差不多,拍些小東西也還可以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雖然是廉價品(相對來說^^)又沒有用上可以提升畫質的特殊鏡片,定焦鏡還是有定焦鏡的實力,只要縮到F2.6左右就可以得到鮮銳的影像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配上SONY α580的15點對焦系統,足以勝任大多數的拍攝場合。
然而景深終究是淺,沒有F2.8對應感應器的話,光圈全開時還是很容易有走焦的情形發生。
還好α580有片解析度很不錯的LCD螢幕,在Live view下MF,只看LCD判斷有沒有對到焦,也不是甚麼難事。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再不然還有Focus Check LV,以機身CMOS 1:1放大檢視,也應該夠了吧。通常AF力有未逮,或是想對焦的地方落在AF區之外的話,這兩種MF方案都可以幫我解決所有問題。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此鏡畫質上最大的瑕疵就在於高反差邊緣會呈綠色和紫色的色散。不過若不是1:1檢視的話,色散不算嚴重,而且這個問題縮光圈到F4左右就可以改善。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淺景深所呈現出的空間深度是很吸引人的,不過畢竟是用在APS機身上,還是略遜50 F1.8 + 全片幅的組合。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除了大光圈拍攝的優勢,縮光圈的畫質自然也不在話下。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發色方面...似乎沒有很特別的調性。我想在數位機身上,顏色主要還是取決於機身設定吧。
當然光線是絕對先決的條件。


其他隨拍: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測試] SONY DT 35mm F1.8 SAM
最後以重僅170克的DT 35mm F1.8與α580的合體照為結尾。

PS: 這顆鏡頭有附一個碗型遮光罩(前端又不會轉...怎麼不做成蓮花型?),不過太大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被耀光困擾過,所以完全沒有使用到。個人私心希望SONY可以重拾以前Minolta內建遮光罩的設計。


7/11 補充:

光圈形狀:呈七角型,的確不是圓形光圈
這點好壞與否見仁見智,我個人倒不在意光圈形狀


夜景實拍


星芒呈14葉發散。F16


F8


F4


F1.8
2011-06-21 0:1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測試 35
搶到頭香了!~~
真巧~今早我才帶了顆35回家
對於他的物超所值~對得起他的價位甚至超過
唯一小小遺憾就是塑膠屁屁
雖然是塑膠…
但是想想,卻減輕了不少重量…
何樂而不為^^
☞把自己角色扮演好☺ ☞全力以赴每一秒☻
這顆小弟也有

使用上覺得很方便,小小一顆,畫質很不錯

散景個人感覺相當的舒服!!

重點是便宜又好用,難怪官網一有貨直接就秒殺... =_="

如果已經有變焦鏡,想入手一顆定焦的版友,這顆是滿推薦入手的

royzi wrote:
雖然是塑膠…但是想想...(恕刪)


我比較願意多付一張小朋友的價錢去換Nikon那夥AFS 35/1.8G的鏡身造工...

henrywhs wrote:
我比較願意多付一張小朋友的價錢去換Nikon那夥AFS 35/1.8G的鏡身造工...


還有超音波馬達...
不過Nikon的35 1.8最近對焦距離是30公分
放大倍率只有1:6.25
可惜不能按
只好用貼的,感謝大大分享~~
看到這篇文章~~~
想必 35/1.8 應該會搶得更兇吧!

henrywhs wrote:
我比較願意多付一張小...(恕刪)



+1

雖是A100就開始用 SONY最近DT的定焦鏡 做工真的是
學一下NIKON質感好多了 N連KIT質感都不差
sony的相機好像一直不是一些喜歡主流派的人所青睞,在這裡保與貶的比例特別重,看完這篇測試讓人感覺是用嫌的心理去測,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只要是sony像機發展什麼東西!!好像讓主流派並不認同!!既然不認同sony的東西,那主流派為何要急起直追自己的技術呢?是怕sony的技術嗎?C牌N牌O牌真的都沒缺失嗎?還是也有跟sony一樣得缺失卻因為是主流派而不敢講?怕落得跟sony機一樣?試想如果沒像sony這樣的廠牌,C牌N牌O牌會進步嗎?....

lkkdon wrote:
sony的相機好像一...(恕刪)


C跟N就像是雙B已經有他的位置
而S應該沒吧 畢竟其他兩家發展那麼久了

S現在鏡頭的質感也跟以前M家差很多
如果要超越 當然要提供同價位 更超值的選擇 才會更吸引人不是嗎
當初A100就是配18-70 才跳入S的
不過目前定焦DT鏡質感真的是差到谷底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