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大家都知道台灣Sigma的鏡頭代理商是恆伸負責,不過在今天開始變得稍微有點不一樣。Sigma在去年推出了電影鏡頭Cine系列之後,鏡頭正式分為兩大產品線,一是相機類,二為電影類。而在台灣相機類的鏡頭系列依然是由恆伸代理,但電影系列鏡頭則會交給正成貿易。小編今天在三立電視的禮堂中見證Sigma與正成簽約的過程。
Sigma在去年9月決定加入電影鏡頭的戰場,而且發表當日就一口氣推出8款產品。不過大家如果稍微細看一下規格就不難發現,其實這些鏡頭都是移植自ART系列,確定是100%完全相同的鏡片,只是把鏡頭的外殼與機構做了最適合電影拍攝的最佳化設計。
在接環的部分就跟ART系列不太一樣,除了一定會有電影工業常見的PL接環,另外還有Canon EF接環與Sony E接環可供使用。

一個電影鏡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搭配跟焦器,Sigma Cine系列可以確保所有的光圈、變焦、對焦環全部都在同一個距離上,所以即使換鏡頭,跟焦器也不需要換位置,對於攝影師來說可以省去相當大的麻煩。
而在對焦的部分,電影鏡頭當然是手動對焦,但對焦環的轉動行程會遠遠高過於相機鏡頭的幅度,是為180度(一般自動對焦鏡頭通常是45度左右),這是為了讓攝影師能夠更精確的對焦。而另外還有一些規格需要完全統一,來讓攝影能夠更方便的工作,例如統一82mm的濾鏡口徑、統一的95mm鏡頭前端口徑,同時也支援業界標準的0.8M(6mm)跟焦齒輪。一切都是標準化、符合電影工業的規格。
而這次發表的,同時也包含了今年4月在美國的播放媒體器材展NAB show宣布發表的兩顆鏡頭:14mm T2與135mm T2,同時也在今天亮相。以下我們來看看今天展出的產品:




而Sigma電影系列鏡頭共分成三大類:Super 35變焦鏡頭、全片幅變焦鏡頭、大光圈定焦鏡頭。
分類 | 產品 |
Super 35變焦鏡頭 | 18-35mm T2.0 |
50-100mm T2.0 | |
全片幅變焦鏡頭 | 24-35mm T2.2 |
大光圈定焦鏡頭 | 14mm T2.0 |
20mm T1.5 | |
24mm T1.5 | |
35mm T1.5 | |
50mm T1.5 | |
85mm T1.5 | |
135mm T2.0 |
其實對於Sigma鏡頭有稍微了解的,應該都會知道這些規格都是ART系列移植過來,以下整理成表:
相機鏡頭 | 電影鏡頭 |
|
18-35mm T2.0 |
50-100mm f/1.8 ART | 50-100mm T2.0 |
|
24-35mm T2.2 |
|
14mm T2.0 |
20mm f/1.4 ART | 20mm T1.5 |
24mm f/1.4 ART | 24mm T1.5 |
35mm f/1.4 ART | 35mm T1.5 |
50mm f/1.4 ART | 50mm T1.5 |
85mm f/1.4 ART | 85mm T1.5 |
135mm f/1.8 DG HSM | 135mm T2.0 |
這些鏡頭的靜態相機版本我們也接觸過不少(連結都是本站寫過的評測),都是很棒的產品,相信在電影領域上也有非常不錯的表現。










目前除了14mm T2、135mm T2與24-35mm T2.2以外的官方售價也出爐了:
產品 | 建議售價 |
18-35mm T2 | NT$133,800 |
50-100mm T2 | |
20mm T1.5 | NT$116,800 |
24mm T1.5 | |
35mm T1.5 | |
50mm T1.5 | |
85mm T1.5 | |
鏡頭箱(可裝2顆變焦鏡頭) | NT$16,800 |
鏡頭箱(可裝5顆定焦鏡頭) | NT$23,500 |
以過去強調高品質、低價格的策略來看,Sigma應該可以對Zeiss與Canon的鏡頭造成不小的威脅。相信Sigma也很有可能成為鏡頭租借商的熱門商品,特別是對於學生製作或是預算稍緊的攝影團隊來說,是個同時能獲得高品質與低成本的選擇。
目前比較有趣的地方是,雖然Sigma的14mm f/1.8 ART是今年二月發表、而它的兄弟14mm T2.0電影鏡是四月發表,但卻是電影的版本先開賣。而相機的14mm f/1.8 ART若無意外將會在一個月之內推出,屆時小編再借來讓大家聞聞香,也希望到時候評測天公作美讓我有銀河可以拍呀....